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54842
  • 博文数量: 4599
  • 博客积分: 58701
  • 博客等级: 大将
  • 技术积分: 4898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2-22 16:58
个人简介

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599)

文章存档

2023年(5)

2022年(7)

2021年(10)

2020年(6)

2019年(9)

2018年(44)

2017年(82)

2016年(83)

2015年(118)

2014年(142)

2013年(205)

2012年(273)

2011年(307)

2010年(381)

2009年(429)

2008年(451)

2007年(774)

2006年(1271)

分类:

2008-02-02 08:27:58

 

  讀David Bordwell的導賞文章「Richness through Imperfection:King Hu and the Glimpse」,讓我學會用一些以往肯定不會用的方式來觀賞武俠電影,那方式就是從鏡頭的運用及剪輯來看導演的陳述。

 

  以往,看武俠電影就只是看影片裡的激烈拚鬥,哪裡會去留意鏡頭的運用與剪輯呢?不過,也不是絕對沒有,印象最深的一次觀影而留意及鏡頭剪接的乃是看西部牛仔名片《獨行俠決鬥地獄門(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最尾的一場三人決鬥的高潮戲,鏡頭不斷地變換,三人的面部、眼神、手與槍的距離的大獨寫換個不停,緊張也由此而生,所謂教人喘不過氣,正是導演的這種刻意的剪接營造出來的。或者,是這一場戲的手法用得太着意,觀眾才會察覺吧!

 
  從David Bordwell的文章裡,認識到華語武俠片的鏡頭表現手法其實是一直在演進着的。六、七十年代,一般武俠片還是傾向盡量保存武打動作的完整面貌,因而常用長鏡頭作中遠鏡的拍攝,目的是讓觀眾清楚看到整個對打過程,避免觀眾不知發生了甚麼。另一種當時常見的鏡頭運用,就是主角打鬥時往往不是停在原處,而是不斷行進,鏡頭也隨之而橫向移動,然後襲擊者逐一入鏡,經歷對打、被殺的過程。我在重新觀看胡金銓早期的名作《龍門客棧》裡,當朱輝逼近龍門客棧時,東廠的爪牙就是在這種較傳統的拍法裡逐一入鏡跟朱輝對打和被殺的。

 

  傳統的剪接手法,還有一種頗常用於武俠片的,叫做「建構剪接」,它把一個動作導致的過程分割成幾個片段,每一段用一個獨立鏡頭交代,讓觀眾在沒有看到全部細節之下,卻在腦裡自行還原其中的過程。David Bordwell在文中舉了《龍門客棧》裡蕭少鎡把一碗麵擲向鄰桌的場面,乃是用四個鏡頭建構剪接而成的。讀了這一段,我用慢鏡來觀賞這一幕,才看得清楚是用了四個鏡頭,由於學懂了看,倒是看得津津有味的。

 

  胡金銓的武俠片,在「建構剪接」的技巧上有很多新的發展和改造,而這些都是為了他的表述的需要。比方說他喜歡把武林高手展現成優雅而氣派不凡的,但絕不是神化了的超人,他也喜歡強調武藝中的速度、神秘感以及突然的爆發力量,故此,他的「建構剪接」卻刻意做成非常迅速、遙遠或隱晦,使觀眾沒法看到全貌,當中的技法包括「偏離畫面中心」以及「不完全的動作呈現」。

 

  偏離畫面中心,就是將好些動作溢出畫面之外,如高手打鬥時往往會劃過影像的頂端,跳下時又會沿著畫面邊緣直墜,這種表述方法,讓觀眾自行想像畫面裡沒有呈現的是甚麼動作。比方說在《龍門客棧》的最後一場打鬥,以一個很奇特的空鏡來表現蕭少鎡的武功:他躍下時,離開了畫面,然後看到他跳回鏡頭內,一個筋斗越過對手,整個過程就像他跳動得極迅速和突然,攝影機沒法追得上。

 

  不完全的動作呈現,就是把打鬥動作或飛躍跳高的過程裡某些時刻刪除掉,這種省略往往讓觀眾感到動作更是迅猛和靈敏,David Bordwell舉了《大醉俠》裡鄭佩佩在客棧裡欲追拿岳華的一場戲,就常常刪除掉半空飛動的鏡頭,只保留躍起和落地的影像。我倒是想到,其實六十年代許多武俠片也有使用這種表述方式來表現輕功的,但區別是粵語片裡往往不是為了表現迅猛和靈敏,只是實際上演員是做不到的,只好這樣拍,而胡金銓則是有意識地為了表現迅猛和靈敏。說來,胡金銓的武俠電影裡所起用的演員往往也不是武術高手,所以建構剪接之於他,其實是必須的,但他是用得更新穎更有表現效果!

 

  在David Bordwell的文章裡,也讓我們知道,胡金銓很少用到吊「威也」,因為演員像是身不由主的,拍起來很難逼真,亦難以表現優雅,所以他喜歡用彈床,並總能巧妙地把彈床隱藏在前景的樹叢後或客棧的桌子的地方,也就是說,胡金銓常常是不想依賴高科技的。

 

  不過,David Bordwell也許是外國學者,有些事情他似乎是沒有注意到以至並沒有多提及的,那就是:胡氏在這些剪接上的創造與傳統中國藝術表現手法的關係。事實上,以胡金銓對中國文藝的傳統這樣熟悉的大導演,其電影上的表現手法,跟傳統中國藝術表現手法有淵源,那是很自然的事。當然,David Bordwell這篇文章的題目「Richness through Imperfection:King Hu and the Glimpse」其實已帶出端倪,只是譯者譯為「不足中見豐盛:胡金銓驚鴻一瞥」,讀者卻是未必容易聯想得到的。

 

  古代畫人郭煕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在中國畫裡,畫面所截取的景物,總是局部的,是有限的,但是人們可以從這局部的、有限的畫面,按照生活經驗,聯想到畫外的全體、無限的景物。其實也不獨是畫,詩歌的表現手法,常常也講究「以少總多」、「以小見大」,清代劉煕載在《藝概.詩概》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故詩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矣。」具體來說,也就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而且還能通過典型和象徵,借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

 

  胡金銓以「偏離畫面中心」、「不完全的動作呈現」等創新的建構剪接手法來表現武林高手的優雅不凡的氣派,其理念的源起大抵就是中國這種文藝表現傳統,「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武林高手出招奇快奇詭,也理應是看不清看不全的。所以,Richness through Imperfection應該是「以小見大」、「以局部見全體」或是「以有限見無限」等等。

 

  由此看來,胡金銓的這些電影表現手法,不僅是在繼承華語武俠片的傳統中創新,實際上是從更傳統的詩畫表現手法上借得法寶!

 

 

 

   按:這篇文章,是去年修讀文化研究的時候,上影視文化課的第二份閱讀報告。

 

 

 
 
 
 
 
 
 
 
 
 
 
 
 
 
 
 
 
 
 
 
阅读(2411) | 评论(0) | 转发(0) |
0

上一篇:Beyond《大地》隨想

下一篇:寒流下聽論at17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