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8-21 08:30:46
黃呈權以洞簫與盧家熾合奏
黃呈權的本業是醫生,戰後曾任東華東院院長,更升至東華醫院院長,年輕的時候,酷愛西方音樂,能玩奏鋼琴、手風琴等,但最愛的是長笛。他一直積極參與香港中英樂團(香港管弦樂團前身)的演奏活動,如是者到了五十年代後期,他開始對中國的洞簫產生興趣。
這之後,他努力發掘及編寫洞簫的演奏資料,因為在五十年代後期,像洞簫這樣很少人學習的中國樂器,與之相關的資訊幾乎是無。不但如此,黃醫生還嘗試自己製造及改良洞簫,而在演奏和編譜方面,他毫不避忌地引進西洋長笛形式風格及技法,因而創新了洞簫演奏的風格。以至後來得到「一代簫王」的美譽。
黃呈權愛上中國洞簫後,也為中樂界出了不少力,據香港琵琶名宿呂培原憶述,當年香港校際音樂節比賽,只有西樂,並無中樂,呂氏向黃醫生說起此事,結果黃醫生去說服了當時的教育署長,於是從一九六二年起,香港校際音樂節比賽乃有中樂比賽的項目。
在鄭學仁著的《吳大江傳》裡,我們亦可以看到黃醫生對中樂後輩的提攜。書中說:「黃呈權經盧家熾的引薦認識了吳大江後,也非常欣賞這個年輕人,除了常鼓勵他在音樂方面的發展外,又經常招呼到他家中聚會,談天說地,遇有音樂工作時,又會經常找吳大江一起合作,一九六七年一月中,黃呈權醫生在錄音室工作期間突然腦溢血昏迷,數日後在醫院中逝世,而當時吳大江便正好與他一起在錄音室工作。」(見該書第八十五頁)。
綦湘棠在回憶文章裡說:「他的倒下不是在醫院急症室,而是在錄音室的譜架前」,說明「他對音樂的熱愛,完全是鞠躬盡瘁地為音樂工作」說得真好。故人的風采,都只能想像想像了,又或者,且回身聽聽「洞簫及長笛演奏家黃呈權紀念專輯」裡的樂聲,簫王的樂藝,幸能賴此保存。
專輯裡有十一首樂曲,首兩闋是西洋音樂:長笛獨奏《河畔春光》及女高音、長笛與鋼琴《鳥語》,聽此兩曲,可知黃醫生的長笛造詣甚高,對西方音樂風格的掌握也很到位。
其餘九首,都是中國樂曲,看唱片文案,多首樂曲都是黃醫生親自改編成洞簫曲的,例如《幽思》當初原是為中國新改革的十一孔笛而創作的,後移植為長笛曲,五九年,黃醫生移植為洞簫獨奏。《二泉映月》是二胡名曲,其後有何占豪改編成小提琴領奏的弦樂合奏曲,黃醫生又將這弦樂版本改編成洞簫獨奏。《江河水》原是雙管獨奏曲,六二年內地的黃海懷移植為二胡,黃醫生則將此曲調以洞簫獨奏。《關山月》是著名琴曲,以洞簫奏者亦大不乏人,而在這專輯裡所聽到的,是黃醫生親據《梅庵琴譜》所錄的琴曲版本改編為洞簫曲的。
於此,我們可以見到黃呈權委實是花了很多心血去開拓洞簫的曲目的,在上文提及「空谷」那兩張唱片,亦有這類由他親自移植的簫曲,例如《水河淌水》,是他根據一首寫給雙簧管獨奏的作品移植過來的。另一首《牧童》,本是內地音樂人鍾義良為十一孔新笛寫的曲子,黃醫生改為洞簫曲。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專輯裡最後的一闋《平湖秋月》,此曲是著名的廣東音樂,但黃醫生移植為洞簫曲後,有頗大的篇幅是他自己的再創作,融入的西洋長笛技巧亦非常多,卻充分發揮了洞簫的魅力。據關麟光憶述,黃呈權有感呂文成這《平湖秋月》,純是寫景,想在改編中表現更多人的情感。難怪,聽來是興味更濃。可惜這類有黃醫生強烈的個人風格並且饒富創意的作品是如此稀少。又或者,只能感嘆天不假年!
按:本文昨天發表於《大公報》文化版。
「洞簫及長笛演奏家黃呈權紀念專輯」的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