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據1981年2月出版的《人民音樂》雜誌裡的一篇由楊久盛先生撰寫的文章「《江河水》一曲的由來和發展」撮寫而成。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民間音樂家是如何巧妙的使用加花的變奏方法把舊有的曲調脫胎換骨成截然不同風貌的新樂曲,而這種方法,時下的音樂人似乎都不大會使用了。
著名的器樂獨奏曲《江河水》,查根究源,可追溯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當時,是由旅大市民工團王石路、朱廣慶、以及藝人出身的朱長安、谷新善一起,根據「遼寧鼓樂」的同名笙管曲曲牌整理、加工、改編而成的。
現今的《江河水》,由引子和三個樂段構成。
原本在民間流傳的《江河水》是沒有引子的。是改編者據內容需要,從改編後的第一樂段中提煉出一些特性音調。形成了「引子」。
第一樂段乃是由「遼寧鼓樂」笙管曲曲牌《江河水》(見譜例一)發展出來的。這個曲牌原名叫《江兒水》,早在元、明(公元1271年 ─ 1644年)時期的南北曲中就已經出現,至今,在我國許多地方的民間音樂和戲曲中,仍然流傳着這個曲牌,只是由於流傳上的種種原因,造成各地所流傳的曲調不盡相同,甚至有些差別很大。但是,如果仔細對照和分析,有時依然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聯繫,幫助我們找出其中的淵源。
從譜例二,我們便可看到「遼寧鼓樂」笙管曲曲牌《江河水》跟昆曲中使用的《二犯江兒水》是有很密切的關係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江河水》是《江兒水》的誤傳。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戲曲中的《江兒水》,還是「遼寧鼓樂」笙管曲曲牌《江河水》,原來都不是低沉、哀怨的悲曲,原來的《江河水》甚至會用於喜慶活動,曲調是悠揚、典雅的。從一首抒情、典雅的古老曲牌演變成一自催人淚下的器樂獨奏曲,當中其實經歷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那是不會是哪一個人一次完成的。
回頭來看看譜例一,那是「遼寧鼓樂」藝人使用的「老本譜」,亦即基本曲調,高明的民間音樂藝人,憑這「老本譜」,就可以奏出變化多端的曲調來。
而今的器樂獨奏曲《江河水》的第一樂段,亦是從這譜例一的「老本譜」演變出來的。只是,原來的「老本譜」性質是悠揚、典雅的,要使之成悲哀的音調,就需要作精心的變奏。
阅读(4269)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