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4-06 09:45:05
從林夕發表在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的《CASH FLOW會訊》的一篇「年青的歌詞」,便可知新一代是如何的自覺。
林夕在文中一針見血指出,唱片公司方面常常指着詞人交來的作品說,這首詞太複雜,後生仔唔明,這首詞感情太成熟,後生仔冇共鳴,那首詞又太豐富,後生仔唔唔得閒諗咁多──其實,我們很想說,後生仔唔多用腦。只是不敢直言吧了。
文中,林夕又認為,與其迎合,不如逐步引領。這令我想起幾年前盧國沾的一力鼓吹非情歌創作,都是不甘流行曲只有一種面貌,而且還是僵硬蒼白了的面貌。也都是自覺自發的。
事實上,林夕在文中所說的「寧願採取最逍遙的策略,就每首歌帶給我們的感覺,製造相應的感觸。如此,不一定取悅觀眾……但起碼取悅了自己,且對得住歌曲的生命,……」也與盧國沾當年所說的有相似之處:「現在我不大遷就市場口味,我就自己的口味去寫,寫對了就流行起來,寫得冷門就不知下落。不管流行不流行,我自己有快感,便是最佳報酬了。」盧國沾的言辭,顯得比較自我,而林夕的一番說法,則強調創作個性的同時,也強調歌曲生命這個客體。
這是《成報》「談歌說樂」的舊文了,見報日期估計是八八年初吧!林夕原來那篇文章,手頭肯定已經不存,還幸從自己這篇舊文裡得見鱗爪。當時林夕約是出道兩年左右,而近二十年後的他,寫詞策略是更逍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