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3-18 09:46:11
我國古典詩歌對於人物事物的描寫,經常採用一種繪畫中賓主照應的藝術手法,姑稱為「眾賓拱主」。
漢樂府詩《陌上桑》寫美女羅敷的美貌,在描寫了她的華麗的打扮之後,又有下面的一段文字: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
少年見羅敷,脫帽着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佳觀羅敷。
不去寫羅敷臉蛋如何漂亮,也不去寫眉眼如何傳情,只是將羅敷對於各種旁觀者所產生的影響,生動地勾畫出來:挑擔趕路的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拈着髭鬚;少年看見羅敷,下意識地摘下帽子,露出了峭頭(包頭髮的沙巾);耕地的人看見羅敷,忘地耕地;鋤草的人看見羅敷,忘記鋤草。這些人因為看見羅敷,把活計都耽誤了,回家還嫌憎自己的妻子長得不好看,所以互相之間,又是埋怨,又是生氣。羅敷的美是主,各種人看羅敷的狀態是賓,主顧盼,賓順承,也就把羅敷的美麗形象突出來了。這就是古典詩歌裡著名的「眾賓拱主」案例。
這手法有三個顯著特點:
其一 不寫主而主突出。
《陌上桑》沒有直接刻畫羅敷的五官形貌,沒有臉似月、眉似柳、口似櫻桃、眼似秋波之類的俗套,卻將羅敷的美麗動人非常突出地表現出來。
其二 只寫賓而賓拱主。
詩中所寫的幾種人的行為動作,都是為了要突出「主」角羅敷,並非要表現眾「賓」。
其三 賓主之間帶點誇張色彩。
現實生活裡,有的人看見美麗的女性會看得出神是有的,但如《陌上桑》裡所寫各人都忘了自己的活,痴呆地看着羅敷,就顯然是誇張了的,旨在更有效地突出主體。
以上三個特點,是「眾賓拱主」的手法區別於「烘托」和「對比」手法的重要標誌。
「眾賓拱主」手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寫實的,即以人類生活現象作為「眾賓」;一種是浪漫的,即以自然景物的幻象作為「眾賓」。
《陌上桑》中那段「眾賓拱主」就是寫實型的。詩歌裡描寫音樂感人,也常用寫實型的「眾賓拱主」手法的。如李益《從軍北征》: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磧裡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這首詩通過笛聲反映從軍生活,在邊塞的三十萬兵士,聽到《行路難》的笛聲,都回頭望月思鄉。三十萬兵士望月的狀態是「賓」,它是由笛聲引起的,其作用是突出笛聲的感人。突出了笛聲,也就突出了這首詩所要表現的從征艱難的主題。
浪漫型的「眾賓拱主」,可以李商隱《籌筆驛》的詩句為例:
猿鳥猶疑畏書簡,風雲常為護儲胥。
這兩句詩是歌頌諸葛亮的。
上句是說猿和鳥畏懼諸葛亮的軍令,說明諸葛亮的軍威尚存。下句說風雲還在護衛諸葛亮的營壘(「儲胥」是木柵樊籬,代指諸葛亮的營壘),說明諸葛亮仍有神助。
這兩句詩沒有直接刻劃諸葛亮,只是通過猿鳥和風雲等自然事物來突出諸葛亮的善於治軍。猿鳥風雲是「賓」,諸葛亮是「主」。
浪漫型的「眾賓拱主」手法,在古典詩歌裡用得很普遍。如唐代宋之問《浣沙篇贈陸上人》詩寫西施的美貌,就用這樣的幾句:
艷色奪人目,效顰亦相誇。
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
鳥驚入松網,魚畏沉荷花。
西施的美貌,用「艷色」、「靚妝」來表現,是不夠突出的,也不夠形象化;用魚鳥為「賓」來「拱主」,才進一步突出西施之美。
寫音樂動人,也常用浪漫型的「眾賓拱主」手法。如韋莊《贈峨眉山彈琴李處士》詩:「一彈猛雨隨手來,再彈白雪連天起。淒淒清清松上風,咽咽幽幽隴頭水。吟蜂繞樹去不來,別鶴引鶵飛又止。錦麟不動惟側頭,白馬仰聽空豎耳。」詩中沒有直接寫出音樂的美妙,而是以鳥獸風雨這「眾賓」突出音樂之美。這種浪漫型的「眾賓拱主」手法,因為是象徵的,所以帶有類似神話誇張的泛神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