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很認同當年周兆祥一族對電視的判語,如:「簡單膚淺的意見勝於複雜深入的理論,報導結論勝於介紹過程。」
那次看過自己有份接受訪問的一輯《香港盤旋》之「變奏」,是實際地看到電視有太多局限。
在節目表裡,《香港盤旋》算是一個半小時節目,但實際上它僅有廿一分鐘的長度,其餘九分鐘,都是廣告時間。「變奏」這一輯,談的是香港流行曲的過去、現在、將來,由三、四十年代的香港說到五、六十年代及以後的香港,還要作一個小小的九十年代前瞻,時間跨度約六十年,要以短短廿一分鐘的時間概括這六十年的發展,一分鐘幾乎抵得上三年。
因此,「變奏」只能做到勾勒出六十年來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輪廓,偶然加插一兩句警語,再深入的分析就欠奉了。例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流行曲為何毫無地位?那時的粵語流行曲其實能否反映時代面貌?若是又是怎樣反映?又如七十年代的鄭少秋、張德蘭、關正傑與八十年代的張國榮、陳慧嫻、張學友,在本質上難道就沒有甚麼不同?這些問題,即使「變奏」這個特輯能顧及,也不可能深入探討,只能夠輕觸一下,帶出問題。要深入探討,始終還是文字勝任。
所以,我常常都不重視電視上的新聞報導,因為總覺得電視上的新聞,常常偏重影象,丟棄大部份的新聞細節。
阅读(1905)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