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1-25 10:18:56
香港粵語流行樂壇的改編歌,可謂有深厚的傳統,又或者,應說是當年從粵曲粵劇界承襲過來的。
粵曲粵劇界有所謂小曲,往往就是拿現成的曲子填詞,只是偶然才會有新製的小曲,但大老倌好像還很不喜歡,稱這些新創作曲子為「生聖人」,語帶貶義,好像小曲就應該是舊曲,而不應是新創作的。
五十年代,開始有唱片公司推出所謂「粵語時代曲」,可當時能用的音樂人,都幾乎是來自粵劇界的,所以,這些音樂人,常常把「粵語流行曲」當「小曲」辦,以拿來改編為主,但也不能說全沒有新作的曲子,王粵生、胡文森都寫過一些,呂文成、周聰也寫過
六十年代,粵語娛樂圈開始冒出青春派,林鳳、蕭芳芳、陳寶珠的鋒頭逐漸蓋過有深厚粵曲粵劇背景的任劍輝、白雪仙、小燕飛、芳艷芬,另一方面,西風吹得更勁,占士邦、獨行俠、披頭四,青年人都走了去夾band,他們創作他們的英文歌,出他們的英文唱片,即使忽然有個新加坡友,拿了披頭四的名曲來大唱《行快D啦》、《一心想玉人》,風靡香港的草根階層,這群年青人還是毫無省悟,不覺得唱歌呢,就應唱母語!於是陳寶珠、蕭芳芳就只能繼承五十年代的粵語時代曲傳統,凡事拿來為主,所有電影歌曲幾乎都是改編歌曲,歐西的、國語的,能拿來的就拿來。反正珠迷芳迷不會介意她們唱的是改編的還是原創的。
但也不能說當時粵語娛樂圈沒有原創,看看現在可以買得到影碟的《六指琴魔》,影片中全部歌曲都是原創的,但那種戲曲風味,能接受的人就不多吶!《女殺手》也是一個神奇案例,以其時最摩登的跳舞音樂節拍,配合最粵曲傳統的問字取腔方法衍生的曲調,竟成流傳廣而遠的經典!
就這樣,粵語流行(時代)曲從開始發展的二十多年,就已經是慣了改編,慣了舊曲新詞,覺得舊曲新詞就是創作。那時,大抵也不會有哪個沉醉在英文流行曲世界的年青人去質疑,陳寶珠、蕭芳芳、鄭君綿為何不多唱些本地創作歌曲?只是我唱我貓王腔披頭四腔的英文創作歌曲,你唱你粵曲腔的粵語改編歌。
假如,雖然世上沒有假如,六十年代的後生仔,懂得唱歌應唱母語,以粵語唱他們的夾band創作歌曲,那將會產生一個很不同的粵語流行曲世界。但那時,又會有哪個年青人去質疑,為甚麼我們不用粵語唱band歌?泰迪羅賓不會!許冠傑都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