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7-01-16 09:49:05
而今的香港,戲院悉數迷你,「江湖」中人欲擺棋攤而無理想之地,我都很久沒見過有人擺棋攤了。這算不算另一種「去本土化」的事兒呢?
從黃政這本大作,可知棋攤在內地依然活躍,而棋局都不斷在改進、變形,從棋文化的角度視之,委實會為它得到延續可喜;從生活角度視之,又可能覺得草根階層尚有這樣一群「不務正業」的人而感到可悲,總不能說這些搞「混盤」棋的人是為了中國棋局文化而奮鬥吧?
然而無論如何,卻會為有
這一局棋其實大有來頭,1999年6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由朱鶴洲編著的《江湖排局集成》,就有詳細介紹這一局,局名為《大紅馬》,見該書70至76頁。筆者早年在香港購得的一本棋書,亦有詳盡介紹這一局棋的來歷:「大紅馬殘局乃遜清光緒年四川名手所擬,所佈各子脫胎於舊譜大雙馬也,佈成此局後,以其變化莫測,窮幽極奧,雖殫精竭力無法將其正着尋出,乃攜之至滬,與當地名手研究亦均束手,會有揚州人蔣竹英為熱心提倡象藝者,乃懸賞五十大洋求得完備着法,海上棋壇,一時哄動,名手畢集,經數月之推敲,仍不得其完備之着法,卒無結果而罷。戰前由周德裕攜之赴港,在香港華字日報公開徵求着法,共接應徵信函件百餘通,經華字日報弈趣欄編者周德裕、李善卿及港中名手再三檢閱,一致認定黃漢秋及陳兆祥二君所擬着法,最為詳盡……」
這些,或者可補
想到筆者在「棋路漫漫」那篇舊文裡說的,我覺得研究「江湖棋局」,也好應該盡快電腦化,這應該有助於系統整理和深入研究。當然更應該盡快「電子光盤」化國際化,讓老外也能領略「江湖棋局」的玄奧。不過,前提是我們要有既精棋局又精電腦的年青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