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2-10 09:50:22
詞會的刊物《詞匯》剛試刊,由於只是我和殷樹森兩個人在頗多限制的情況下搞出來的,成績自是不太理想,不過,這成品也改變了何潔玲當初的想法:「搞刊物並不是時候,也沒甚麼作用。」
為了充實《詞匯》內容,她給了很多有益的建議,而由第四期起,她就拉來梁偉文助陣,在《詞匯》上撰寫連載稿「九流十家集談」,詳析當時幾位炙手可熱的詞人的作品,梁偉文還為此改了個筆名:林夕。
林夕當時還只是寂寂無聞,但饒是我這個寫歌評也有不少日子的,看了他的「九流十家集談」,也為其獨特而卓有見地的評析而心折。
《詞匯》開始上軌道,何潔玲搞的音樂會也招來了一群熱心重建詞會的人,於是就在該年年尾,選出翌年(1985)的幹事會,主席是何潔玲,我負責編輯組工作,林夕則負責學術組。
詞會很窮,開會無定所,恰巧這時林夕在港大當研究生兼助教,可以在陸佑堂找個講室,甚或就在林夕的宿舍開會。所以,八五年及以後的兩三年,詞會的會議就多在上述兩處地點舉行。偶然會在我家召開。也試過有一、兩次在林夕的老家──太子道某號聚會。
這個時候,才跟林夕接觸得比較多。但由於我比較沉默寡言,對他的了解,多來自眼中所見的印象。
當初,林夕給我的印象頗有仙氣,一點都不吃人間煙火,尤其在港大開詞會的會議,他每次都像翩然而來,雖無手舞足蹈,也脫俗如神仙從天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