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2-01 15:32:08
八零年左右,放下書包,到社會上幹的第一份工作,喚作「中文植字」。這種職業,早已在地球上消失。
其實,在當年,「植字」算是比在鉛字房執字先進的工作,至少不用做「黑手黨」,而且論美觀與效果的多樣變化,「植字」都比執鉛字優勝。記得後來在《香港商報》工作,那時所有報紙標題都是採用植字的,只有內文是執鉛字的,但偶然有些副刊短文,也用植字的。
植字就是採用照相的原理,把字樣照在感光紙上,然後到黑房裡像顯影菲林般沖曬出來。不過植字雖美觀,但有一個很大的局限,就是要是打錯了字,修改便比較麻煩,要等字沖曬出來後,用人手以刀片、膠水動手術替換上正確的字。事實上,植字的時候,也沒法看到自己所植的文字的,標板上只是點記了字的相應位置和行數字數等,所以,植一般的散文還沒甚麼,要是植些表格、樂譜,心理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今用電腦打字,一切都變得輕鬆,植字是甚麼東東,相信後生一輩是無法想像的了。
在這篇文章裡附貼的「律詩十首」,就是當年做植字工作時,偷偷瞞着老闆植的,於今我也很難想像,整頁紙有六、七百字,而且很多還是不常用的字,可以不錯一字,對自己的專業水平都很佩服吶!
這些律詩,都是學生時代寫的作品,重看一下,甚「悔其少作」,但畢竟是一份成長的紀錄。再說,這「律詩十首」的下方植的名字是「黃山雲」,亦是隱藏着另一個小故事,少年時候,總覺得「志華」這個名字太平凡,於是不時想給自己改一個好些的名字,「黃山雲」就是這個時期想出來的,在個別朋友間,亦知我私下改了這樣的一個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