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1-24 09:53:01
這幾天還是很熱衷於用二胡去拉奏乙反調的曲子,想充分的感受由乙反調所生成的獨特意趣。誠如
戰後至五十年代中期,香港的粵曲創作人王粵生和胡文森寫的乙反調作品亦甚有份量,而相比起來,王粵生的更富實驗意味。至於
接下來想集中說一說王粵生的幾首跟乙反調有關的作品:《懷舊》、《銀塘吐艷(又名《荷花香》)》以及《絲絲淚》。
《懷舊》是最傳統的粵曲轉調模式,在正線和乙反線之間轉來轉去,不過,也許為了適應流行曲必用的十二平均律,《懷舊》的那段乙反線曲調:「542565……」,早就改寫成西洋小調的模式的「653676……」,這樣,便變成西方音樂很少見的大二度轉調。
《絲絲淚》是全首都是乙反調的,但同樣是有改寫成西洋小調模式的版本流傳,過去我用洞簫吹的,就都是依據西洋小調模式的版本來吹奏的,不過,每奏至「65623……」喜歡把5音奏成 #5,以前說不出原因,現在知道這是更近一點乙反調的色彩。
《荷花香》委實就是一次玩變律的實驗,之前的一大段,是用西方的大調音階寫的,音樂過門裡甚至有#4這個音,絕對是十二平均律的東西,但最後有四句,卻轉了去使用傳統廣東七聲音階的乙反調,而且不是從正線轉乙反,乃是從反線轉乙反,這在粵曲粵樂裡是比較少見的。這四句乙反調,同樣也有西洋小調模式的版本(於是整首歌便變成西方的同名大小調轉換),讀者可以參看下面的掃瞄曲譜比照研究一下。說來,很多歌手灌唱《荷花香》,都常常把最後這四句轉了調的小樂段刪去,以至很多人都不知有這樣的四句呢!
從王粵生這三首乙反調作品的流傳情況,可以見到為了靈活適應不同的演出場合,早就「一曲兩制」,十二平均律西方小調模式版本與傳統廣東七聲音階乙反調版本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