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1-15 10:38:34
有這樣的小故事:一群文人在賞玩古人名作,讀到杜甫的詩句有「明年此會知誰好,醉把苵萸仔細看」群起爭着讚譽那個「好」字如何用得妙。到後來,他們發覺所依據的版本是有闕漏的,「明年此會知誰好」應是「明年此會知誰健」,一眾皆面紅不已。
筆者常以此類小故事警惕自己,莫為名人效應而影響鑑賞的客觀。除了自己警惕,我也很希望讀者能客觀看在下品賞歌詞,而不是因為那詞是某某大作才注意。是以,這些年來,每談歌詞都絕少提是誰寫的。
再者,出色填詞人來來去去只那三、五個,實在不想天天提着他們的名字,專心去欣賞他們的作品來得更重要吧!有時實在連誰主唱也不想提,卻怕完全斷了綫索而不得不提。
讀者「思潮」君誠意詢及在下此怪作風,現再交代如上,冀各位讀者了解。
這裡須向「思潮」君致歉!三月中的來信,到近日才覆。這長長的信讓我分享了你讀在下詳談王菲《Di Dar》的所得所感,其實對在下也是很大的鼓舞!
信中夾附了三個問題。其一是《假期》既不是AABA曲式,卻是甚麼曲式?手頭沒有「假期」的曲譜,故不能一目了然知道是甚麼曲式。光靠耳聽,則覺得是類似中國音樂裡句句雙的旋律發展手法,譬如每一起句就立刻接着的一句作不同程度的重覆,到下一句,又往往是甚新穎的樂思,第四句又是第三句不同程度的重覆,如此一直寫下去,可以沒完沒了,視乎作曲者想在那裡結束。這種幾乎不覺得有甚麼大段落給重覆的曲式,自然遠及不上AABA曲式那樣易上口,但好聽就夠了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