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1-06 13:28:29
在書店見到
其實也不知為何會很快就記起她亦是《潘金蓮的髮型》一書的作者,相信是因為《花間十六聲》談的也是古代女子平日生活裡的器物。
《花間十六聲》無序又無跋,很是不慣,但讀之委實能多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情趣,而這些情趣,是現代人很難經驗得到的,因為環境都完全不同了,那種生活經驗也早就退出歷史舞台。事實上,讀《花間十六聲》,也只能讓我們想像一下,體驗卻絕不可能真實,畢竟我們都沒法返回歷史現場。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捕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再過兩代人,要理解這首詩,大概就困難了。截止到我這一代,在童年時多多少少,還都有夏夜露天乘涼的經驗。但是進入空調時代之後,特別是,一旦中產階層生活方式確立為全社會的標準後,夏天在室外乘涼、過夜,就會被視為下等人的粗鄙作風,而受到摒棄。
鋪一張蓆子,或者擺一張竹床在露天的庭院裡,一家人都是背心短褲之類的隨意穿着,散漫地躺在蓆、床上,搖着扇子,由大人給孩子講述各種傳說和傳聞,直到夜深。難耐的暑熱終於有所消退,人們於是酣然一覺到天明。這樣一種度夏的風俗,實際上已經在急速地從當代生活中退位。當然,我們可以認為,無論多麼炎熱,一家人都可以安坐在空調製冷的客廳裡,盯着彩電,接受媒體提供的關於世界各地的信息,這是一種進步。
到目前為止,只要關於納涼的傳統方式還在人們的記憶中依稀殘存,杜牧的這首《秋夕》就幾乎是明白如話──它寫的,是我們所經驗過的生活,並且是經驗中最日常、最溫馨的部份。也許,正是因為這種熟悉,使人無意對這首首詩兩作深究。其實細一想是很奇怪的,在一首露天納涼的詩作中,怎麼會有「畫屏」也就是屏風呢?……
是的,
作者談的雖是古代生活小節,但有時也不忘來個今昔對照,像「黛眉」一章,作者便似頗多感慨:
每個民族,每種文化傳統,關於性感的概念原本很不相同。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一遇西方文明即兵敗如山倒的局面,也反映在對女性美、女性性感的傳統觀念的全面、自動的放棄上。今天的中國女性,都是拿西方白人女性形象作為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
這一段其實很長,孟暉小姐談的頗多,不想引了,網友有興趣的話,請自己找來看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