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10-07 17:35:19
業餘寫歌評,很多時是虧本的事兒,尤其當年,連租碟這回事也未發明,自己又未有門路去取板碟,聽歌寫歌評,只能自掏腰包買唱片,省一點的也只能靠聽電台,但歌聲稍縱即逝,而且電台播新歌最多的時間,正是上班時間,又怎容許細聽電台播的新歌。
當年一張唱片廿多元,稿費卻是每千字三、四十元,換句話說,寫一篇一千字的唱片評論,只能賺到十多元,但其實這十多元,也不知能否彌補聽碟、寫稿、送稿的時間和精神。所以,有時情願就一些樂壇現象議論一番,至少省回買唱片的成本,能淨賺一點兒稿費。
然而興趣驅使下,很多時蝕大本也毫不在乎的。記得當年第一個歌評專欄,是每月才寫兩、三篇的,寫起來傾向於專題探討,為此便寫過許冠傑、林子祥、汪明荃、徐小鳳、關正傑、黎彼得、盧國沾等歌星、填詞人的專論。每專論一個人,就把那人的唱片及作品盡量找齊回來,許冠傑還好些,表弟恰好是他的歌迷,大部份資料都可向他借來,但其他如林子祥、汪明荃、徐小鳳等就不可以了。非得自己上街購齊不可。
雖說是興趣,到了唱片店,要一次過付出百多元購齊某人的唱片,仍是很肉痛的事,往往左揀右揀,可以少買一張就少一張。
這些專欄,最長也不過是二千字,七、八十元的稿費,完全彌補不了補購唱片的開支。後來,懂得用「傻子精神」來為自己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