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9-19 07:54:44
也曾糊塗一時,在早年,以為 Giordano 、 Sparkle 等牌子的成衣是舶來貨品,卻原來都是香港製造,甚至有深圳起貨的。只不過他們都改了個外文名字,讓人錯覺是舶來貨。
大概是自己也深受薰陶,也覺得這類中產階級消費品,改個洋文名字勝過改一個中文牌子名!
早已知Giordano 是一位意大利藝術家的名字,想想,用一位中國藝術家的名字做成衣牌子的名字又會怎樣呢?「米芾牌」如何?「板橋牌」或者「鄭燮牌」又如何?
可以是可以,卻總覺得不大像樣,也始終有一份土裡土氣的感覺。折衷辦法是有的,例如用拉丁拼音的辦法,把「米芾牌」寫成 Michi ,「板橋牌」寫成 Benkiu ,「懷素牌」寫成 V Saw ,卻也好像有點帥氣有點酷了!
實在,香港的中產階級,從何時起抗拒成衣用中文做牌子名的,而這種心理又是否只是「外國月亮圓一點」那樣簡單?現在,也不僅是香港是這樣,內地也一樣是「洋氣」大盛,不只是成衣,餐廳與住房,都有這傾向,總之要歐陸情懷,最不要方塊字或甚麼中國色彩,一見到便覺保守因循、土氣萬分。如此風氣,個人除了嘆息,又能做些甚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