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9-10 18:02:42
今期《明周》,有一大篇劉以達的訪問,我看到最後的部份,有這樣的描述:
達明一派解散後,…他回復無主孤魂的狀況,轉行做電影配樂,但電影市道在九十年代尾急速下滑,他已很多年沒做了。最旺的時候,他替《誘僧》做配樂,收二十萬,還拿了金馬獎最佳配樂,但現在市價跌至幾千,他也無謂跟新人爭。
達明的監製陳永明轉到英皇做高層,請他替容祖兒作曲,他交了兩首歌,結果兩首都不要。
「沒有講原因,不了了之,那兩首歌幾易上口,起碼有heart,有感動位,我不明白為甚麼他們不要,一個電話也沒有。現在的音樂人已埋晒堆,監製用你的歌,要講關係,不是作首好歌就會用,我不會擦鞋,也不是生意佬,入不至去。」
是的,雖說香港的音樂圈很細小,但會作曲的還不少,何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脈,所以一旦少寫了,與圈中的聯繫疏遠了,過些日子,就會一朝天子一朝臣,歌再寫得好都沒有用。
作曲人如是,填詞人也如是,所以,很多「老」一輩的填詞人產量日少,其實也跟這一點很有關係。
在圈裡混了不少日子的作曲填詞人尚且如此,新丁就更是入行無門,入得行的都真不知是幾生修來的運氣與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