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8-11 15:13:50
拙著《被遺忘的瑰寶──香港流行曲裡的中國風格旋律(探討篇)》裡,有一節談了頗多顧嘉煇喜歡頻繁轉調的實例,不過,《樓台會》這個曲例卻沒有在書中提到。
近日忽然再聽到這首歌,覺得很值得一談。
這《樓台會》,由羅文和關菊英合唱,是七十年代中期,無綫《民間傳奇》劇集之《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眾多歌曲之一,算是經典名曲。也許年代太久遠了,能在綫上試聽的,筆者只找到純音樂演奏的版本:
黃霑最喜歡說,流行曲的旋律創作,要半新不舊,讓人既似曾相識,又有新鮮感。一個方便的做法就是化用過去的名曲的個別樂句,黃霑最洋洋得意的便是《舊夢不須記》之化用《茉莉花》首句音調,另一首《晚風》,也化用了多首舊上海時代的國語老歌。顧嘉煇當然也有使用「化用」的方法,比方說,大陸人都頗熟悉的《上海灘》,主歌就化用了周璇的《漁家女》裡某樂句,副歌則化用了崔萍的《南屏晚鐘》副歌的樂句(不過,也許顧嘉煇自己都不知道,是舊歌入腦太深,化用了也不察覺)。
顧嘉煇這首《樓台會》,其實也是採取了「化用」的手法,被化用的樂曲不是別的,正是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裡的幾個樂句。看看下面的掃瞄圖片,就很清楚知道顧嘉煇是怎樣化用《梁祝》協奏曲的曲調而成為自己的《樓台會》的新旋律:
或者你會問:化用?和抄襲有甚麼分別?可是,化用得好,就是創意,筆者覺得顧嘉煇這《樓台會》的創意就在他頻繁地使用轉調手法來衍展旋律,使調子充滿變化。請先看看筆者的粗略的分析(見下面的掃瞄圖片《樓台會》旋律簡析)
歌曲早有明示,主歌是G調,副歌是D調,但其實,主歌的第四句已搶先轉到D調去,副歌的第二句是暗轉到A調,第四句則又搶先轉回G調來,也就是說,這首《樓台會》涉及三個調門,它們出現的次序是:G─D─A─D─G,這樣,旋律的層次與對比都會很強烈的。
以下試細說一下。
主歌,強起音,第二樂句是首句提升了四度的嚴格模進,有增加感情強度的效用。
第二、三句是頂真關係。
第三句中,5音急跌至低音7,便感情突見深沉。
第四句搶先轉到D調,也有「暗頂真」的關係,音階則屬下移至全曲最低音的地方,感情像是走向絕望似的。
副歌,弱起音,跟主歌的強起音形成對比
第二句是臨時轉到A調,而它與副歌第一句則是五度的向上嚴格模進關係,這同樣有增加感情強度的作用,第一句是哀痛的,向上模進後,哀痛就更深了。
第三句是第一句的變化重覆,樂句的中間部份不變,頭部和尾部都作了變化。
第四句搶先轉回G調。
梁山伯與祝英台樓台相會,心情是複雜而痛苦的,顧嘉煇以頻繁的轉調來刻劃這種心緒,是很聰明的,也是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