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7-10 08:42:28
外國曾流行一種名為「彼得原理」的理論,其總綱只是一句短短的話:
在一個科層組織中,每位僱員都趨向於晉升到他的不稱職級!
發現這個原理的著述者雷蒙,在現實裡找了大量的例證來支持佐證這個理論。他指出,稱職的人不斷得到晉升,直至變得不稱職為止。可是一個僱員是否稱職,並非由局外人決定。然而,上司評審下屬,往往太注意下屬是否忠實可靠、沉着穩重、不擅作主張,而不是考慮下屬的有效工作能力。這自然加快了一大部份人升到其不稱職級。
這種理論的另一種體現為:好隨從成不了好領導,不好的隨從不可能成為好的領導。
大家都相信後者,而每每忘卻前者。比方說,一個很稱職的汽車修理工人,獲提升為汽車修理部門的主管,結果,他還是經常親自修車,其他工人則坐在一旁等他分配任務,弄至部門裡的工作總不完,部門內總是一團糟,任務完成時間總被延誤。這正是身為上司的無視「好隨從成不了好領導」的可能。
事實上,不好的隨從,反而很有可能是很好的領導,他們表面上不穩重,不大服從領導,卻是因為熱愛工作而又常有自己的創見主張。
雷蒙當年發現了「彼得原理」後,很快就寫了三本與之相關的著作:《彼得原理》、《彼得計劃》、《彼得處方》,在美國曾引起很大的反應。《彼得原理》在內地也曾有中譯本,我見過的一本,書名是《升官病──彼得原理》。
看了著述者枚舉論述這種種升職與不稱職的怪象,簡直是心驚膽跳,真怕自己有一天也被升至一個不稱職的高位而老死在那裡,害己也誤盡蒼生。
著述者也有提出如何避免最後一次晉升,方法很簡單,那就是令上司覺得你不稱職!當然,這種不稱職必須是與你所擔負的工作毫不相干的。
例如:養成諸如辦公桌總是抽屜敞開之類不引人注目的習慣、拒交份內的公司或科室的社會福利基金、拒絕為別人的婚禮和退休湊分子等等足以使人們產生不信任的事情,都會使你失掉晉升資格。
筆者倒由此想起中國人所說的不要鋒芒太露,要以無用示人,知足者常樂之類,內涵雖不一樣,卻有點近似。大抵只有知足者容易看清楚自己再升一級就會不稱職,當中並不關乎有否上進心的問題,如果為了上進而上進,結果上進到了自己的不稱職級,進退不得,那肯定得不償失,痛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