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7-03 07:15:08
從前有個仁兄,服侍他的心愛名駒無微不至,用竹筐去承接馬糞,用大蚌殼去承接馬尿,一次,他去拍馬背上的吸血蒼蠅,馬一受驚,便把主人踼死了!
這是《莊子.人間世》裡的一個寓言,莊子對此嘆道:「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不可慎邪?」
不過,歷來對「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這句話的意思,都是眾說紛紜的。
有解為「怒心忽至,忘人愛己」,有解為「愛馬之意是極其周到,但過份的愛卻反而造成了損失」,有解為「本意出於愛而結果適得其反」。蔡志忠《漫畫莊子》則如此解釋:「你喜歡一個人,但那人不一定會了解你的愛。」最現代化的詮釋,也是深得筆者之心的演繹。
問題是,《莊子》這個原本用文言寫的寓言,也有另一種語譯版本,前半段情節基本相同,到後半段則是那名駒碰上被蚊虻成群地叮咬,主人卻不及時撲打,馬匹疼痛難忍,便咬斷嚼口、毀掉籠頭、掙開肚帶,狂性大發。於是,「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便又給解釋為「一時意所偶疏,平日之愛便盡棄」或是「用心良苦,而愛護卻有所疏失。」
兩類解釋,南轅北轍,據考證,是後一版本較近莊子原意,可是筆者卻較喜歡前一版本的寓意:「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喜歡一個人,但那人不一定了解你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