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歌文化歷史研究者,喜歡鑽研文字與音樂的創作,也喜愛數學與棋藝等等。
分类:
2006-06-24 09:34:04
現代電子傳媒的強大傳播力量,一方面令音樂作品傳揚得更迅速,另一方面卻令音樂的素質大大下降。只要有一定知名度的影視紅人某某小姐,都可以灌唱片,現場演唱還可以裝模作樣,播MMM對口型就混過去。
現今大部份的流行音樂新作,第一次接觸往往都是從電視或電台廣播中獲得,很少會從現場演唱會中接觸全新作品。更普遍的情況是,一首新歌通過電台電視台密集式播放,把樂迷催眠、洗腦,令樂迷很自然把它接受下來。
這種密集式的宣傳對唱片公司極有利,但對樂迷以至對環境都很不利。首先是養成樂迷習慣被動,而且降低他們的音樂鑑賞力,有力的證據是:普羅樂迷往往把一個唱出太多全新作品的音樂會評為沉悶,這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主動投入和品評全新作品的能力,一旦要他們全神貫注把一首從未聽過的新作由頭到尾聽一次,他們便如坐針氈。他們到音樂會聽歌,只要聽熟悉的歌。
但其實聽歌手現場演繹全新作品,更能考驗作品以至歌者本身,是否露字、是否感情細致、作品本身是否有感染力,通常一聽便知。出色的歌手更可自由發揮,每次演繹都有即興的發揮,讓觀眾每次都有新的享受。然而現在很難得才聽到歌手現場演唱,而且唱的也絕少是全新的歌曲。因為我們習慣了聽唱片,甚至相信聽唱片更傳真,音樂質素更有保證。
事實上卻是,唱片音樂愈來愈變得機械化、公式化,而像上面所說的「密集式播放」,唱片公司在這種宣傳方式上所浪費的物質絕不少,每首重點宣傳歌都印成黑膠白板(現在更進展至白板CD),而宣傳期一過,這些白板大部份都成了垃圾。
再者,這種宣傳方式往往單是用平凡的音樂已足夠洗腦,於是,歌者的造詣,音樂創作的水準、歌詞的藝術價值偏低都不成問題,因為普羅樂迷聽音樂之意,往往不在藝術要求而只是娛樂、有靚歌星樣陶醉,如此而已。
可是,作為一個對音樂藝術有要求的人,怎可以單聽唱片就成了其音樂生活的全部呢?懂得藝術的道理的都應知道,第一流以至完美無瑕的演奏並不是第一流藝術,有一點瑕玼卻是充滿靈氣、個性火花的演奏,才是絕頂藝術。一張唱片,無論錄音怎樣上佳,靈氣卻總是稍欠的,而且曲目很受限制、演繹更是一個模式就一個模式。現場演奏卻不同,它最能表現音樂人的藝術靈氣,音樂人愛奏甚麼愛怎樣變化演繹都可以。雖然目前很多音樂人都淪落至只能「幾曲走天涯」,還幸出色的音樂人還多着。
與其天天逛唱片舖,看看又有甚麼新唱片到,不如鼓吹一下音樂人從錄音室回歸舞台,甚至在街頭巷尾公開演奏,讓音樂回歸自然。說到底這也是觀念問題,若一個政府肯這樣想,在一些特定的時空和特定的地點劃為「音樂人專區」,到這時候,音樂人就會在這地點「百家爭鳴」,樂迷也可各適其適,一覽一聽不同音樂人的表演甚至也參與到演奏的行列中去,不必像現在,只在某些地鐵站通道、行人通道才見到
何妨想想,為甚麼外國街頭,可以有那麼多音樂人不害臊的演奏,娛己娛人,而我們這裡,其音樂生活只是聽唱片聽收音機聽在體育館舉行的MMO音樂會?
在現今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人們倒是可以在網上主動接觸很多全新作品,這確實是一大進步,只是傳統唱片工業的宣傳方法還是主流,人們到網上找的歌,往往是被密集式宣傳洗腦後認為很動聽的「新歌」!這一點,跟十多年前並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