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15369
  • 博文数量: 25
  • 博客积分: 1400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3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12-30 10:5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5)

文章存档

2011年(5)

2010年(2)

2009年(18)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嵌入式

2009-06-02 01:43:04

わが愛するバラ

バラよ美しいバラ 艶やかなバラ

夏中枝に咲く わが愛するバラ

バラよ人情深いバラ 情あふれるバラ

夏中いばらに咲く わが愛するバラ

心からの誓い 心からの思い 聖なる光が大地を照らす

心からの誓い 心からの思い 聖なる光が大地を照らす

バラよ枝細く 刺鋭いバラ

今朝の風雨にやられ か弱い枝と蕾が傷ついた

バラよ芯が強く 刺々しいバラ

来る日の風雨に逢っても 連なる枝は離れることはない

わが愛するバラよ

 
 
 
 
 
 
 
[受宗教音乐、西方音乐影响的国语时代曲]
 
 
《蕭而化的音樂成就》

蕭而化的音樂創作以聲樂曲為主,除此之外,他似乎較鐘情於為抒情詩或古詩詞譜曲,如《遠別離》、《黃鶴樓》等。此外據瞭解,蕭而化曾創作「平行調」鋼琴曲三十餘首,是採用了國樂曲在鋼琴樂器上演奏的新嘗識;當今作曲家盧炎也曾目睹蕭先生所創作出的一系列深具中國韻味的古詩詞獨唱曲,是不受調性制約的神來之筆。惟經過多年的歲月流逝及人世滄桑的變化後,目前我們尚無法覓得有關這些曲譜的任何隻字片語,種種說法也只能作為我們想像的參考。而這也是我們在回顧蕭而化生命的樂章當中最大的遺憾。
作曲、編輯教科書以及著述是蕭而化最重要的成就,但基於當時時空背景的關係,其作曲的數量與歌曲傳唱的機會有限,因此,較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一系列有關作曲理論著作的出版,而該學術著作成果也奠定了他在理論作曲方面的威望。蕭而化的理論著作,突破中國西洋音樂教學以編譯教材為主軸的傳統,總是在綜合比較說明古今中外各家學說之餘,提出自己的觀點,並以此為基礎作為論述的內容。因此,其著作不論是《和聲學》、《音群之研究》、《對位法》,乃至《現代音樂》等,都有其獨立的系統,是他融合多年教學與研究心得之結晶。其中《和聲學》(上、下)既有最基礎的樂理、和聲,適合入門的學習,也包括高級和聲、近代音樂的和聲概念與中國調式音樂之探討。其內容包羅萬象與見解獨到,不僅充分說明蕭而化個人音樂理論學養之深厚,同時亦展現出他視野開闊的世界觀。1950、60年代,正是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盛行的年代,蕭而化雖然沒有刻意推崇哪一個派別的寫作方式,但在突破傳統和聲的潮流中,他提出自己所能接受的「合理的不協和音響」,並堅持在傳統寫作規範中尋找所謂的新音響,未嘗不能視為他個人的創見。再以當時音樂環境觀之,很少有人就民族和聲理論進行研究,因此蕭而化在這一方面課題的探討,不僅為當時的作曲者帶來啟發性的作用,也深具歷史性的意義。
蕭而化的著作《現代音樂》,主要是介紹二十世紀五0年代的作曲家之主要作品。除了在前面的章節講述了二十世紀一般的音樂特徵、音高體系、歷史潮流等方面的問題外,他還對十二位作曲家進行了評述。該書的特色是在於將音樂史、音樂美學、音樂評論以及一般的技法問題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文風以較為口語的方式,而且不拘泥於對音樂學術範疇的某一個學科。因此無論是涉及音樂史或是美學,總是能暢談自如。回溯蕭而化作此書的1950年代,正是西方現代主義的先鋒派(Avant-garde)興起的最初幾年,因此他對作曲新技法的認識與國際性發展可說是同步的。而他在書中所介紹的人物,例如西貝流士、史特拉汶斯基、荀白克等人甚至都還健在,所以他對於同時代音樂家的評價,其感悟程度會比幾十年之後的現在更貼近真情實感。也由此可見蕭而化對於現代音樂探索的態度是積極的。再者,本書原為譯作,是蕭而化根據英國色依爾.格訥所寫的《現代音樂概觀》所摘譯的,但是他仍本著一貫的研究精神,在文中不時加入自己批判性的論述。本書不僅止於對現代音樂的介紹,也是台灣至今仍少有的以西洋「現代音樂」作為題材而進行評述的專書。不僅在音樂環境封閉的五0年代,足以標示著台灣在現代音樂方面研究的里程碑,時至今日它仍是學術領域中值得繼續探討與研究的著作。

蕭而化是從1950年開始接受各書局的邀請,加入了編輯教科書的行列。迄至1965年為止他以個人編寫的方式所出版的教科書至少有七個版本,包括《初中音樂》(
阅读(6166) | 评论(4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10-03-03 06:33:43

<港台黃梅調電影初探研究第九回> - 陳煒智   第九回︰舊調新曲不復韶華盛 玉葉金枝難唱昔年聲-黃梅調電影的尾聲與餘韻 六○年代末,阿哥哥、披頭四,還有姚蘇蓉的〈今天不回家〉唱遍華人社會,華語電影工業的體質急速在變,電影音樂的品味急速在變,華語電影觀眾的世代交替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黃梅調電影經過十年的發展,無論就任何角度來說,都到了功成身退,或者應該轉型的時候了。 當此時期,國泰公司的黃梅調等於漸漸凋零、消逝了,邵氏在停機多時之後以《三笑》一片畫下輝煌的句點,至於港台其他的獨立製片或小型片廠,雖然依舊間歇拍攝黃梅調電影,論質、論量、論賣座成績,都挑不出有哪一部稍具規模的影片能和黃梅調全盛時期,抑或黃梅調的草創時期相提並論。零星的佳片既無,整體的現象和格局也歸納不出,倒是有幾部成績十分特殊的作品,四散於此時期包括在港、在台的製片勢力範圍中,像李翰祥的《富貴花開》(又名《四季花開》),或是嚴俊的《金玉滿堂》(又名《一隻鳳凰一隻雞》),直接脫胎自內地戲曲電影原作,讓人眼睛一亮,耳朵一尖,為已臻僵化、行將就木的黃梅調電影開了一小新局。 隨著華語影壇的氣候逐年改變,古裝文藝歌唱電影

chinaunix网友2010-03-03 05:48:10

〈港台黃梅調電影初探研究第八回〉- 陳煒智   明星往往是一部電影最重要的賣座因子之一,他們在舉手投足間洋溢的那股說不出、道不盡、忍不住叫人多看一眼的「X factor」,正是他們之所以會被開麥拉鏡頭數十、數百倍放大在銀幕之上的魅力所在。 回顧影史,兩位男明星同掛頭牌的成功前例所在多有,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與鮑伯霍伯(Bob Hope)、迪恩馬丁(Dean Martin)與傑利路易斯(Jerry Lewis)是信手拈來的幾對最佳拍檔。他們多半先在廣播界或夜總會打響名號,再畢業到大銀幕;偶爾,我們還能找到在好萊塢被直接配對成功的特例,如前述的平克勞斯貝和佛雷亞斯坦(Fred Astaire),一個歌,一個舞,也合作了好幾部賣座名片。 紀錄上由兩位首席女星搭檔演出的作品,似乎就沒有那麼多了。除了母女恩怨、姐妹情仇之類的題材,需要動用到兩位以上的重量級女星挑大樑;輕鬆喜劇、歌舞等類型電影好像很少見到超級女丑、一代舞后等同台較勁。奇怪的是,在歌台舞榭,「sister act」卻一直是極受歡迎的搭檔組合,不過非得要等到這些作品被轉移到大銀幕上,萬千影迷才終於有機會看看光華

chinaunix网友2010-03-03 05:23:09

<港台黃梅調電影初探研究第七回> - 陳煒智   第七回:兩軍對峙-你求仙女,我祭蓮燈 隔海叫陣-你也紅樓,我也紅樓 雙胞爭奪自古即有 打從中國電影發展之最初,「雙胞影片」便是商業爭奪的最重要技倆之一。早在無聲電影時期,因上海「天一」公司拍攝民間故事片頗受歡迎,引起古裝片競拍風潮,1927年復旦公司和孔雀公司同時拍攝《紅樓夢》題材;1928-29年間,明星公司周劍雲發起六家電影公司「六合」系統與「天一」進行商業惡鬥,亦以雙包案方式競爭,「花木蘭」、「孟姜女」等故事,加上一系列永無休止的《西遊記》片集…雙胞、多胞電影也就正式烙印在中國電影的發展痕跡裡,爾後更再三重現江湖,毫不顯疲態。(註一) 比如,在二戰期間-上海「孤島」時期,柳中亮主持的國華公司與嚴春堂主持的藝華公司短兵相接,周璇、白雲主演的《三笑》和初出茅廬的李麗華搭配嚴化主演的另一部《三笑》同時上映,兩片爭豔,鬥了個平分秋色,周璇接戲不斷,並不因一部《三笑》有所挫折,反而是「影戲大王」張善琨親自參與這場商業競賽,連串宣傳、噱頭攻勢硬將李麗華的巨星架勢捧了出來,繼而平步青雲。 華語電影在經過四○年代的巔沛流離、五○年代的

chinaunix网友2010-02-28 23:57:10

<港台黃梅調電影初探研究第六回> - 陳煒智   第六回︰香江舊跡漸模糊 寶島一片黃梅聲 約莫在六○年代前期,國語黃梅調歌唱片的聲勢達到最巔峰,各家電影公司一片黃梅歌謠,傳唱不歇;「黃梅調」的賣座保證在《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電影神話一再重現的前提下,成為另一套超越在電影美學之上的工業方程式;對某些港台獨立製片業者而言,即便到武俠片風行草偃的六○年代後期,三不五時,他們仍會攝製那麼一兩部黃梅調,彷彿堅信「黃梅調」依舊代表著可能的票房收益,而在一片刀光血影的殺伐聲中,還願意一廂情願地穿插幾句風花雪月的才子佳人、你儂我儂。 這些獨立製片,以及較不具規模的中小型片廠,因為苦無完整的電影簡介可以進行地毯式的過濾,要想理出一套「黃梅調片目」幾乎無法達成。目前,根據筆者極有限的資料,橫略整個六○年代,在邵氏、國泰等兩大公司之外,香港還有一所「聯合」公司,分別在1963、1964年出品過兩部黃梅調電影-《趙五娘》及《賣油郎獨占花魁女》-以剛剛脫離邵氏的趙雷為核心人物(註一) ,前者配上李湄的趙五娘,以及石英、楊志卿等,後者則以電懋外借而得的班底為主,白露明飾演花魁娘子,搭配李湄、容

chinaunix网友2010-02-28 23:43:50

〈港台黃梅調電影初探研究第五回〉- 陳煒智   第五回:國泰情韻備致 邵氏典雅隆重 五○、六○年代的國語影壇兩大製片勢力-新加坡的國泰企業陸氏集團和香港的邵氏公司-在黃梅調類型電影上的競爭出人意表地,開展得相當晚。當邵氏已經推出《貂蟬》、《江山美人》、《楊貴妃》(註一) ,並且積極籌攝《王昭君》、《紅樓夢》、《白蛇傳》、《玉堂春》等片,國泰卻仍堅守黑白文藝小品的崗位,幾部古裝片如《萍水奇緣》等,即便是輕鬆喜劇中穿插歌唱,亦不輕易將之標為「黃梅調古裝歌唱鉅片」。國泰集團似乎刻意集中精神,預備將該公司第一部「黃梅調歌唱電影」押在必勝的至尊寶上。 兩屆亞洲影后尤敏主演的《珍珠淚》是國泰旗下電懋公司計畫攝製的第一部黃梅調電影,王天林導演,老將姚敏作曲,影壇新銳張徹編劇、作詞,自片名便可揣測故事梗概,原來是鮫人珍珠淚的神話傳說,尤敏一人分飾兩角(美麗的鮫奴,以及小家碧玉萬珠姑娘),憂鬱小生雷震扮演癡情的書生,幕後代唱則是黃金拍檔靜婷、江宏。在當時電懋的相關宣傳刊物中偶然可見「彩色」或「闊銀幕」之類的宣傳字眼,加諸於《珍珠淚》之上,孰料謎底揭曉,《珍珠淚》仍舊是一部黑白、標準銀幕的作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