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52732
  • 博文数量: 162
  • 博客积分: 4532
  • 博客等级: 上校
  • 技术积分: 2783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12-08 17:18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62)

文章存档

2013年(34)

2012年(119)

2011年(9)

我的朋友

分类: IT业界

2013-01-22 09:17:36

 

面对众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以下就是一些选购的基本原则以及应注意的典型问题。

CRM产品的分类

    CRM的概念虽然形形色色,但目前国际上公认CRM分为三种类型:运营型CRM、分析型CRM和协作型CRM,它们的功能各有侧重,用户应该根据各自的行业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人们印象中更多的是运营型CRM,而实际上,CRM产品相当于一个完整的闭环。如果企业要全部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所有功能,运作型、分析型、协作型缺一不可,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当然,很多企业不太可能一开始就实施所有的解决方案,所以先从哪部分入手都可以,关键要看用户自己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但一般来说,这三种类型的CRM各有其适用性。

    运营型CRM主要帮助做流程控制,最适合制造业、零售业。一般来说,这些行业中的很多企业IT基础都不是很好,又面临激烈的竞争,急需要做业务系统,最典型的如销售系统。另外保险行业也比较合适选择运营型的CRM,这是因为保险公司的用户数据太多,而且分散在大量的业务员手中,没有办法进行系统管理,怎么共享数据是关键的问题。

    分析型主要做数据挖掘、分析,这些行业的企业大多具备比较成熟的IT系统,原来已经有了网管系统,有了业务系统,现在要做的是对原来系统中获得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协作型CRM主要做协同工作,适应于那些侧重服务,和客户沟通频繁的企业。它不拘行业,适合于任何需要渠道和客户接触、沟通的企业。协作型CRM强调的是交互性,它借助多元化、多渠道的沟通工具,比如话务中心、互联网、电子邮件、传真等,实现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进一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只是基本的适用原则,不排除各种类型的CRM适用的交叉性。比如一些特大型的零售企业已经需要用到分析型的CRM,而不仅仅是运营型的CRM

CRM软件供应商的分层

    现在,国内外的供应商令用户眼花缭乱,,目前CRM的软件供应商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美国、欧洲的大型著名供应商,他们销售的是理念,具有一整套的产品并提供咨询;第二层是美国和欧洲的其他供应商,他们拥有强大的产品及在中国以外成功的案例,但缺乏足够的本地知名度;第三层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地区供应商。他们也有着合适的产品;第四层是本地的供应商,他们的优势在于产品的开发完全是基于本地需求,缺乏的则是能力,一般产品结构还不完全成熟。

    第三、四层的供应商主要是问题解决者和点解决方案供应商。他们可能成为第一层供应商一些较大的战略性项目中的一部分。第二层供应商致力于理念销售的中型市场,同时尝试获取第一层大企业客户份额。因此,对用户来说,什么是最好的选择?当然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财力对号入座。

国际CRM产品:

    重在选择供应商

 ,国际上大的公司都有非常好的CRM产品,在国外能用得很好。但是,由于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并不是所有功能都达到效果,主要看实施时怎么结合中国企业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融入到企业的业务需求中。

第一类是在中国没有设立CRM研发机构,主要是做销售和服务的厂商等。他们的产品有明显优势,功能完备,并且有非常好的实施经验,价格上也最贵,更适合于为特大型企业供应产品。

    中国用户在选择这类厂商的产品时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要看自己企业的规模和投资够不够,其次要看供应商能否提供更多本地化的帮助。在实施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国外的企业可能有些不同,需要对软件做一些修改。而大的软件厂商研发在国外,在全球有很多大宗生意,中国市场相对其总体销售额的比例还很小,他们可能还照顾不到中国用户的特殊需求。他们的研发机构熟悉的是西方管理模式,对中国的管理现状可能不是很了解。

    第二类是外商独资,在中国设立了研发机构的厂商,。他们把国外的CRM系统重新做了改造,根据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修改,包括管理方法,报表的形式都完全按中国的形式加以改造。但这一类厂商目前很少。其产品比较适合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基础的中大型用户。

 中国用户选择国外的解决方案,除了要考虑其在CRM技术上突出外,还要看对方是否有良好的商业及行业知识。最好是拥有众多西方公司采用的CRM成功案例,特别是相似企业的案例。如果有一个本地案例,当然更好,但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成功案例还非常少。

此外,还要了解外国供应商在中国与代理商合作的实际情况,他们必须成立强有力的本地化业务小组,进行针对性的、特定的解决方案。

更多参考内容:

阅读(186)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