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系统是企业大系统中的一个从事产品制造活动的子系统。生产系统结构则是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的表现形式。生产系统的构成要素很多,为研究方便起见常把它们分成两类:硬件要素和软件要素。
一、生产系统的硬件要素
生产系统的硬件要素是指构成生产系统主体框架的那些要素。主要包括:
1、生产技术,即生产工艺特征、设备构成、技术水平等;
2、生产设施,即生产设施的规模、设施的布局、工作地的装备和布置等;
3、生产能力,即生产能力的特性、生产能力的大小、生产能力的弹性等;
4、生产系统的集成,即系统的集成范围、系统的集成方向、系统与外部的协作关系等。
硬件要素是形成生产系统框架的物质基础,建立这些要素需要的投资多,一旦建立起来并形成一定的组合关系之后,要改变它或进行调整是相当困难的。设计一个生产系统时,正确选择系统的硬件要素并进行合理组合,实质上就是指采用何种工艺和设备,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水平,生产线和设备如何布局,形成多大规模的生产能力,生产过程集成到何种程度等。它对形成生产系统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决策时应该慎重。
二、生产系统的软件要素
生产系统的软件要素是指在生产系统中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的要素。主要包括:
1、人员组织,即人员的素质特点、人员的管理政策、组织机构等;
2、生产计划,即计划类型、计划编制方法和关键技术等;
3、生产库存,即库存类型、库存量、库存控制方式等;
4、质量管理,即质量检验、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体系等。
建立生产结构的软件要素一般不需花很大的投资,建成以后对它的改变和调整较为容易。因此,采用何种软件要素,决策风险不像硬件要素那样大。但在实施过程中,软件要素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这类要素的掌握和控制比较复杂。
三、生产系统中两类要素的关系
生产系统中的硬件要素与软件要素各自有它自己的作用。硬件要素的内容和组合形式决定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软件要素的内容及其组合形式决定生产系统的运行机制。具有某种结构形式的生产系统,要求一定的运行机制与之匹配,系统才能顺利运转,并充分发挥其功能。生产系统的结构形式对系统功能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设计生产系统时,首先应根据所需功能选择硬件要素及其组合形式,形成一定的系统结构,进而根据系统对运行机制的要求选择软件要素及其组合形式。
生产系统投入运行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系统会提出改变原有功能或增加新功能的要求。此时,可以改变系统的各项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以改革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使其成为调整系统功能的重要杠杆。
永凯APS,解决ERP无法满足的排产排程问题,APS生产计划管理专家400-076-7600,021-68886010
阅读(1000)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