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593246
  • 博文数量: 399
  • 博客积分: 8508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5302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10-14 09:28
个人简介

能力强的人善于解决问题,有智慧的人善于绕过问题。 区别很微妙,小心谨慎做后者。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399)

文章存档

2018年(3)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69)

2013年(14)

2012年(17)

2011年(12)

2010年(189)

2009年(93)

分类: LINUX

2009-11-12 18:09:29

因为ACM/ICPC中有些题目是关于数论的,特别是解线性同余方程,所以有必要准备下这方面的知识。关于这部分知识,我先后翻看过很多资料,包括 陈景润的《初等数论》、程序设计竞赛例题解、“黑书”和很多网上资料,个人认为讲的最好最透彻的是《算法导论》中的有关章节,看了之后恍然大悟。经过几天 的自学,自己觉得基本掌握了其中的“奥妙”。拿出来写成文章。

那么什么是线性同余方程?对于方程:axb(mod   m),a,b,m都是整数,求解x 的值。

解题例程:pku1061 青蛙的约会 解题报告

符号说明:

                  mod表示:取模运算

                  axb(mod   m)表示:(ax - b) mod m = 0,即同余

                  gcd(a,b)表示:a和b的最大公约数

求解axb(mod n)的原理:

对于方程axb(mod n),存在ax + by = gcd(a,b),x,y是整数。而axb(mod n)的解可以由x,y来堆砌。具体做法,见下面的MLES算法。

第一个问题:求解gcd(a,b)

定理一:gcd(a,b) = gcd(b,a mod b)

实现:古老的欧几里德算法

int Euclid(int a,int b)
{
if(b == 0)
      return a;
else
      return Euclid(b,mod(a,b));
}

附:取模运算

int mod(int a,int b)
{
if(a >= 0)
      return a % b;
else
      return a % b + b;
}

第二个问题:求解ax + by = gcd(a,b)

定理二:gcd(b,a mod b) = b * x' + (a mod b) * y'

                                           = b * x' + (a - a / b * b) * y'

                                           = a * y' + b * (x' - a / b *      y')

                                           = a * x + b * y

                  则:x = y'

                         y = x' - a / b * y'

实现:

triple Extended_Euclid(int a,int b)
{
triple result;
if(b == 0)
{
      result.d = a;
      result.x = 1;
      result.y = 0;
}
else
{
      triple ee = Extended_Euclid(b,mod(a,b));
      result.d = ee.d;
      result.x = ee.y;
      result.y = ee.x - (a/b)*ee.y;
}
return result;
}

附:三元组triple的定义

struct triple
{
int d,x,y;
};

第三个问题:求解axb(mod n)

实现:由x,y堆砌方程的解

int MLES(int a,int b,int n)
{
triple ee = Extended_Euclid(a,n);
if(mod(b,ee.d) == 0)
      return mod((ee.x * (b / ee.d)),n / ee.d);
else
      return -1;
}//返回-1为无解,否则返回的是方程的最小解

说明:axb(mod n)解的个数:

           如果ee.d 整除 b 则有ee.d个解;

           如果ee.d 不能整除 b 则无解。

第四个问题:求解abi(mod m[i]),用

中国剩余定理和一次同余方程组的通用解法

今天参加了一家做图形软件的公司的笔试,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堆鸡蛋,3个3个数余2,5个5个数余1,7个7个数余6,问这堆鸡蛋最少有多少个?

    作为数学专业出身的我看到这道题当即笑了,因为这是一个很经典的一次同余方程的问题。当然很快就用曾经记得的算法给出了答案101,但我觉得还不过瘾,又因为觉得这类问题对于搞计算机的实在很重要,所以又回忆了一下初等数论的相关理论知识,特此总结一下!

    对于这个问题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

        N = 2(mod 3) = 1(mod 5) = 6(mod 7);

    求解最小N。

    由一首诗可以轻易得出求解算法:

   “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甘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

    即解为:N = 2*70+1*21+6*15-105*n.(n为使得N不为负的最大正整数,这里就是1了)

    那么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公式的呢?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中国的一本《孙子算经》就已经提及这个问题的解法了,原文为: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答曰:“二十三”
    术曰:“三三数之剩二,置一百四十,五五数之剩三,置六十三,七七数之剩二,置三十,并之,得二百三十三,以二百一十减之,即得。凡三三数之剩一,则置七十,五五数之剩一,则置二十一,七七数之剩一,则置十五,即得。”

    《孙子算经》的“物不知数”题虽然开创了一次同余式研究的先河,但由于题目比较简单,甚至用试猜的方法也能求得,所以尚没有上升到一套完整 的计算程序和理论的高度。真正从完整的计算程序和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秦九韶在他的《数书九章》中提出了一个数学方法“大衍 求一术”(其实就是后来数学王子高斯提出的解同余方程的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一次同余式组解法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程序。

     秦九韶为什么要把他的这一套计算程序和基本原理称为“大衍求一术”呢?这是因为其计算程序的核心问题是要“求一”。所谓“求一”,通俗他 说,就是求“一个数的多少倍除以另一个数,所得的余数为一”。那么为什么要“求一”呢?我们可以从“物不知数”题的几个关键数字70、21、15中找到规 律。

    我们可以看出解此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70、21、15这3个数(105 = 3*5*7)。现简述如下:

    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求3、5、7三个数两两组合相乘的k倍模另外一个数而余1的数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下面具体讲解下大家就会明白了:

    首先对于5、7两个数,即为:

            70 = 2*5*7  = 1(mod 3)

    其中k为2,所以很容易求出第一个70,同样的道理可以求出:

            21 = 3*7 = 1(mod 5)

            15 = 3*5 = 1(mod 7)

 

    理解了上例解法,我们不难得出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孙子定理)的一般数学形式了:

    一次同余方程组

             x = a1(mod m1)

             x = a2(mod m2)

             ...

             x = ak(mod mk)

    若m1,m2,......,mk这些数两两互质,且定义miMi = m1m2......mk以及CiMi = 1 (mod mi)。则此一次同余方程组的解为:

        x = a1M1C1 + a2M2C2 + ......+akMkCk (mod m)。

 

    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把这个面试题推广为:

    一堆鸡蛋,3个3个数余a1,5个5个数余a2,7个7个数余a3,问这堆鸡蛋最少有多少个?

    甚至推广为:

    一堆鸡蛋,n1个n1个数余a1,n2个n2个数余a2,n3个n3个数余 a,....., nm个nm个数余am,问这堆鸡蛋最少有多少个?(其中n1,n2,....., nm互质)

阅读(656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