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524995
  • 博文数量: 465
  • 博客积分: 8915
  • 博客等级: 中将
  • 技术积分: 6365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0-07-30 15:05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465)

文章存档

2017年(33)

2016年(2)

2015年(4)

2014年(29)

2013年(71)

2012年(148)

2011年(178)

分类: IT业界

2011-08-08 18:11:29

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

我始终认为,机会总是光顾有准备的人。只要抓住机会,转变就在一瞬之间。因此,六年前,我毅然挥别在英特尔美国总部的职位以及即将升职的机会,来到了上海。也许是好机缘的垂青,在上海的六年间,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寻求创新,我和团队在所经历的每个岗位上都创造出了不错的业绩。

·艰难的抉择·

我的英特尔之旅是从美国开始的。高中毕业时,我考进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四年后,我成功申请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知名的固体物理实验室攻读物理学博士的机会。拿到博士学位后,先是在凤凰城的Motorola 做半导体材料研发。随后在2000 ,加入了英特尔,负责晶体管技术和工艺集成方面的工作。

在加入英特尔的第四年,我做出了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国! 那时我已在美国居住了十八个年头。早已熟悉了美国生活的我,为何突发奇想要回国呢? 其实这归结于一次机缘巧合的聊天。那次聊天中朋友提到英特尔在上海浦东的工厂正在招一名产品工程经理(product engineering manager),并告诉我这个职位的相关要求和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情况。听着朋友的介绍,我惊喜地发现,这一职位特别适合我,而且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早已对我产生难以抗拒的吸引力,这番对话让我的心抑制不住地激动起来。

当时,我面临着一个很困难的选择。凭借四年的努力和业绩, 我被选中担任合格率总监(yield manager)。这是芯片厂中难度最高、技术最综合的职位。可以说,除了仪器管理之外,其他各个技术层面的工作和工艺集成都属于其职责范围。在我心目中,这也是很富有挑战性的职位,因此,做一名合格的yield manager 也是我的职业梦想。现在,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一机会就在眼前。我的老板在得知我回国的想法后,直截了当地告诉我:“这个职位的竞争是相当激烈。如果你回中国,即使将来有一天再到美国来,yield manager 的可能性也很小。

老板的这句话让我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中。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回国,选择去上海封装厂任产品事业部总监,选择带领本土年轻有活力的工程师们干出一番事业。对我来说,回国后的全新挑战似乎更具无穷的吸引力。

临行之前,我的老板语重心长地和我谈了一次话,并很郑重地送给我了三个词:Learn(学习)accomplish(做事)share(分享)。他叮嘱我一定要向本土团队认真学习怎么在中国做事情、学习如何带领团队走向更高的层面,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英特尔总部的技术、运作方法,以及根深蒂固的精神文化传递给中国团队。就这样, 2004 年下半年,我登上了回国的航班,也登上了未知的新征程。我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呢?

·“外派”变“本土”·

一如在国外工作一样,回国后挑战也是无处不在。记得我刚到上海工厂赴任不久,工作上就遭遇了一次严峻的问题。那一年,英特尔芯片生产遇到了一个普遍性的技术难题,芯片和基板焊接不合格,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当时,很多技术高手都投入到了这场全球性的攻坚战里。我也带领上海封装厂的几位本地同事共同参与其中。

在工作的过程中,本地科研人才扎实的知识积累和认真严谨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也发现,与美国员工不同的是,很多国内的技术人员在带领团队有效解决问题和顺畅交流方面都相对薄弱。然而,多年工作的经历告诉我,在英特尔没有一件工作仅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因此,怎样改变本土工程师的这一工作方式,使他们把最新的创建在最短时间内分享给团队其他人员? 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去引导整个团队通过协作达到一个新的技术高度? 都成为当时我焦虑和疑惑的问题。

困惑中,我想到了回国前老板的话,于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开始有意识地建立人与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文化。为了推进团队合作,我提醒他们每人每天想一想,怎样通过做一件事使得同事的工作更容易开展起来。在日常做实验等各项工作中,我也都会及时地与整个团队保持沟通,并让工程师们彼此分享经验和见解,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彼此交流,每个人的视野都能得到拓展,思想也能得以深化。很快, 我发现我们的工程师团队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全球每个封装厂在每周向总部直接汇报焊接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中,我们浦东团队的工作效率以及工程师们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体现出了很大提高。

通过几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浦东工厂被英特尔生产总部认为是全球封装测试工厂中最有工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团队。这给刚回国成为浦东工程师团队新成员的我注入了饱满的信心,更加催生了我的热情。

除了极强的专业性,本土团队严明的纪律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9 2 ,浦东封装厂宣布将业务整合到成都工厂,员工面临转岗甚至重新择业的问题。就在这个非常时刻,我们接到一个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在八周的时间内,我们小尺寸的产品产量要增加800%! 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多年来建立的责任心与严明的纪律性让所有人员都选择了坚持到最后一刻,浦东厂圆满完成了这项看似“ 不可能的任务,为业务调整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当时身为厂长的我,对浦东全体员工的职业精神肃然起敬。

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能够带领这样的团队,与这样的员工一起携手共进、一起迎接挑战,是我的幸运,我也因此更坚定根植祖国的信心,并在2010 3 ,从总部“外派”的人员变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本土雇员,领导新成立的嵌入式和通讯产品事业部,负责除手机和智能电视以外的所有非PC 行业。对这一职业变化,我很感动, 很兴奋,也有些许不安,因为自己知道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改变才是硬道理·

2004 年到现在,不知不觉中我已在国内工作了六年。六年来,我体会最深的是从在美国对技术的热衷转变为在国内对团队文化和团队建设的热情。同时,也为自己对国内本土员工的成长做出了贡献,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而欣慰。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的领导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言传身教,我所带领的团队掌握了符合英特尔文化的做事方法,能和世界各地的同行们更顺畅的合作,共同发展,实现了员工个人和公司的双赢发展。

回国工作之初,我发现本土员工在与美国、马来西亚等其他地区的员工们展开国际合作时,面临着诸多障碍,在交流方式、技术能力等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些无形的障碍使我们的本土员工无法和其他员工在同一个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团队尽快突破这一瓶颈,使他们能够和国外工厂的同行一起演绎精彩?

和美国不同,中国人的文化就是少说话、多做事。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着手从美国同事和本土工程师双方入手,来调整彼此的交流方式。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美国工厂的工程师沟通,请他们尝试改变过去的方式,以激发中国团队交流的热情。随后,我开始着眼于本土团队“软实力的提高,并将重点放在加强自身的交流能力之上,很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带领团队提高核心能力的过程中,我也欣喜地发现,本土工厂的这群年轻员工们都积极向上,满怀激情,工作都做得很好。自己作为经理人员,看到这些也深受感染,工作起来更充满了干劲儿。和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共事几年后,我感觉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回想起曾经执著和迷恋于技术的自己,我实在是不敢相信自己在团队建设、项目合作方面也存在如此大的潜力。是中国团队的年轻人开发了我的潜能,让我能更全面地发展与进步。

最近我试图总结自己十几年来在国内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职业发展历程,与年轻人分享。机遇这个东西真的很奇妙,每个人的一生中都要遇到很多机会,需要做出抉择。在这时,很多人只会伸手去接住那些足够明朗化的机会,而对“前途未卜的机会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患得患失,担心获得这些机会的同时,也会失去原有的许多东西。但有时,未知的恰恰才是最有魅力、最值得期待的,才能带来人生路上无法预知的惊喜和飞跃。当然, 抓住这些机会与平时的苦练内功密不可分,也就是说只有平时重视积累,在面临机会才能时厚积薄发。否则即使机遇到来,也会从指尖悄然溜走。

基于这一经验和想法,我期待在未来继续和团队一起去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机会!

 

陈伟摇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嵌入式产品事业部总经理

从美国到中国,从美国Motorola 的研发实验室总监到美国英特尔芯片生产的合格率总监,从中国的生产部封装测试工厂总经理,再到中国嵌入式产品事业部总经理,一路走来,陈伟的职业生涯可谓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然而,陈伟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他心目中,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第一位的。他始终坚信,机会总会格外眷顾那些时刻做好准备的有心人。或许就是这份朴素的信念,伴随着陈伟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也实现了人生道路上一次次转变和飞跃。

 

本文节选自《芯故事 心感动:英特尔企业文化的力量》一书

图书详细信息:http://blog.chinaunix.net/space.php?uid=13164110&do=blog&id=1765454

 

阅读(42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