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作文4000字:
新年的第一天,开始阅读Gorge Owell的政治寓言小说。以前阅读的是上译的董乐山的译本,也拜读过刘绍铭的译本,两人在翻译上各有千秋。董先生的译本显得有些压抑严肃,译本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尤其在关于政治方面的论述尤为准确精炼。刘先生的译本也是颇具中国特色,对某些文字的翻译更是加入了诸多感情色彩。翻译是一种很费神的工作,要熟练的在外语和母语之间进行随意切换,如果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是不可能准确的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开篇就将环境描写的灰暗、压抑,提不起读下去的兴趣。物有本末、事有始终,既然选择开始,那么就继续下去。第一次《1984》这本书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产生一种联想,起这会不会一本禁书?书是1948年完成的,作为一本政治寓言小说,里面的内容竟然和我们国家某个时代惊人的相似,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书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不正是作者本人对根深蒂固的社会丑恶和黑暗的一种憎恨和控诉吗!要看懂这本书,一定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Gorge Owell 出身于并不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供职于印度殖民地政府,作为一名基层官员,和所谓的上层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他本人虽然依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伊顿公学。虽然成绩优异,但却被校长歧视、更是和特权阶层的富家子弟形同陌路。最后不得不远赴缅甸做加入警察队伍,在那里,他看到了更多的社会黑暗面。由于对自己所在阶层的厌恶,他曾尝试过叛离自己所在阶层,但几经尝试,都已失败告终。他曾经穿着破烂的衣服,想接触社会的底层群众,但并不成功。他想通过冲撞警察的方式被捕入狱,以接近贫苦大众,当警察听出他的口音之后,劝他好自为之。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英国人的阶级烙印是打在舌头上的。” 他之后还去了西班牙,他切身地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人类的苦难。其实他并不是反对社会主义,他只是反对极权主义或者是变质的社会主义,甚至是国家社会主义。他主张民主、公正的社会主义,但我觉得,这也许只是一个梦想。
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in April, and the clockswere striking thirteen. 故事的主人公Winston Smith出场了。在西方人的世界里,十三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故事以这个数字暗示着悲剧的开始,挺有深意的。
说起当时的社会背景,世界上只有三个超级大国存在,欧亚国、东亚国、大洋国。主人公生活在大洋国。国家只有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真理部负责宣传、友爱部负责刑罚、富裕部负责经济。国家的宣传标语很具时代感:
War is peace
Freedom isslavery
Ignorance isstrength
初初看到这几句标语的时候,首先觉得自相矛盾;再想想又不知所云;读到作品的后半段,你才会明白这是党的意识核心:双重思想。
Winston住在胜利大厦,一个有些年头的旧楼,其它配套设施陈旧、老化,唯有一样东西最能跟得上时代,那就是一块被称为telescreen的电幕,上面随时播报着最新的消息,还有轻快的爱国歌曲,《Oceania, ‘tis for thee》(大洋国,一切都是为了你!)。当然它并不像电视那样只有播放的功能,它是还是一个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监督你一举一动的电幕。
书中描写的情形,让我不禁回想起父母口中所说的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计划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实行配给制。书中描述了一小段,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每年党会发放类似于“布票”的购物券,面值3000元,但是买条内裤都要用去600元。试想,如果还想添置点额外的衣物,那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他在真理部工作,主要内容就是篡改数据和史实。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富裕部曾预测鞋的产量是一亿四千五百万双,而实际的产量只有六千两百万双,为了掩盖事实,又要歌功颂德,将预测的数量调整为五千七百万双。以证明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富裕部超额完成任务。富裕部许下诺言,不会调整巧克力的供应量,但实际上调整已在上周完成。他需要做的就是更改官方说法,将既成事实的内容变成早下定论的预言。这是他每天的例行工作。他的工作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那就是根据领导需要,虚构一个人物,还要凭空捏造一些与他相关的事实,把这个人变得有血有肉,关键是让民众相信,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只不过他的“事迹”稍纵即逝,不会长时间地留存在记忆里。
真理部还有个特殊的分支,专门负责语言的编写,书中成为Newspeak(新话),里面的主编的话充满了讽刺,“新话”编辑的表面目的就是为了缩小语言范围,而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词汇”,这让我联想到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朝鲜的废除汉语运动,胡适提出的汉字拼音化的运动。我很庆幸,他们的提议并未得到实现,否则,那对中国文化来说,将是一种巨大的灾难。当时部分人提出的新文化运动,废除旧文学的运动,在当时看来,是个里程碑,但是仔细回想起来,只能算是一种启蒙。一棍子打死,一刀切的做法的确欠缺更深次、更多层面的考量,文人误国,发人深省,引以为戒。
书中将消灭词汇当作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个“好”字,为什么还需要“坏”字,用“不好”来表达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一连串“精彩”、“出色”等含糊不清、毫无用处的词汇呢?如果想表达“好”的意思更强烈些,那么用“加好”或者“加加好”不是更好吗?看起来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新话”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消灭“多余”的词汇,真正目的是为了缩小思想范围,杜绝思想犯罪,最终让所有的人都成“行尸走肉”的躯壳。
今天,我们生活在新文化社会里,很多人认为旧文化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像那些古诗文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如果我们随意切断现在与过去之间的联系,我们将变得对过去一无所知。如果说Gorge Owell是个伟大的政治寓言家,那么秦始皇是个实践家,他比Gorge Owell 更加有预见性,要想巩固愚民统治,最好的办法就是焚毁书籍、扼杀思想、泯灭人性。
主人公所处的社会不仅物资缺乏,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显得非常冷漠,互不信任,而且充满猜疑。这源于这个国家奇葩的部门-友爱部(负责司法、刑罚的部门)及最可怕的思想警察。每个人随时都会因为行为、言语甚至思想的错误,而被思想警察抓捕、拷打、盘问。每个人的内心都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任何人都会不知不觉的突然消失,又会莫名其妙的出现。在这个充满着恐惧的世界里,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谈到Winston的原生家庭,父亲无缘无故的失踪。因为经济困难,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一脸愁苦的母亲和营养不良的妹妹,出于人类的本能,在他抢了妹妹手中一块巧克力之后不久,母亲也神秘消失了。但是主人公如何度过那段童年时光,书中阐述的不多,但从他长大后的性格养成,也可以猜到十有八九。
他有一段失败的婚姻,是组织同意的。他的妻子Catherine因为从小的接受的反性教育,让她只保留对婚姻生活形式的理解。夫妻生活没有情趣可言,完全是例行公事,半推半就,若即若离,没有水乳交融,合二为一的快感。
家庭的支离破碎,婚姻的同床异梦,可以想象一下,Winston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的人类的社会已经实现无性繁殖,所有的婴儿都是在实验室内出生的。大洋国政府大肆宣扬性的肮脏和丑恶,普罗大众谈性色变,这种泯灭人性的政策和做法导致了社会的畸变。
Winston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他的内心比较复杂,既畏怕恐惧、又困惑怀疑。就他这个独立个体而言,他还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并且对外界有着一种好奇心,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过去有一种怀旧的情怀,也许正是这种情怀,激发他去深挖、探究,但最终引导他一步步走向深渊。
他对这个虚伪的社会充满厌恶、敌意,反叛,却无从发泄,他隐约觉得党内应该有和他一样的人,他相信在党外,有一个反党、反社会的组织存在,他下定决心要开始寻找。可是,当时恶劣的人际关系,让他无法做出判定,谁是敌,谁是友。而全靠直觉的交往方法也让其深受其害,铸成大错。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恋爱,对象也是同僚。他们秘密约会,疯狂的发泄着压抑已久的欲望,身体被掏空之后,他又开始胡思乱想。他们开始接触O’Brien,并向其坦白,他们被O’Brien的外表的友好所迷惑,他们开始阅读一本小册子,我认为全书最精彩就是这个部分,揭露了极权主义政治的本质。我摘录了部分原文,进行反复的品读、思考。过去,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这只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但谁也没想到,时间不需等到20世纪,书中描绘的现实情况就被他不幸言中,而且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很敬佩作者的高瞻远瞩之余,诚服他的真知灼见。
当这本反动的小册子颠覆了他们的固化的思想和认知的时候,他们有一种了解真相的满足和快意,但这种快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持久的喜悦,等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面对他们的将是死亡。这难道是应了那句老话,越接近真相,便越接近死亡。书中所说的就是
思想罪并不导致死亡,思想罪就是死亡。本书的第三部分看起来更加让人揪心。在经历被捕、拷打之后,他终于理解什么叫做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在被关押的过程中,他见到了诗人,原因只是诗歌创作时韵脚的使用与党的要求不符;他见到了自己讨厌的老邻居,问及其被捕的原因之后,更让你忍俊不禁,他竟然是因为一句“打到老大哥”,被自己的女儿举报,他进来之后,还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变态的社会、扭曲的心理,无知的头脑,这也许正是党希望看到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党的信条,哪一条不让你心惊胆颤,如坐针毡。
党的口号是: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我们很明白,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权力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拷打的目的是拷打。权力的目的是权力。
当主人公人格、思想、情感被折磨的消失殆尽的时候,当他闲坐在咖啡馆里,消磨着自己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他已经变得木讷、呆滞、迟钝,他的内心没有怀疑、没有希望、没有对错、只有等待,等待自己生命的终结。
看完这本书,我问自己,什么是幸福?我自己回答不了,但是我可以引用下面的一句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从政的人不必害怕暗杀,抗议的人不必害怕镇压,富人不必害怕绑票,穷人不必害怕最后一只碗被没收,中产阶级不必害怕流血革命,普罗大众不必害怕领袖说了一句话,明天可能有战争。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阅读(1003)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