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论语》读后感作文3600字:
学而篇第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朱熹解:即学而又时时习之,则学者熟,而衷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自远方,则近者可知。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
张居正解:人之为学,常苦其难而不悦者,以其学之不熟,而未见意趣也。若既学矣,又能时时温习而不间段其功,则所学者熟,义理浃洽,中心喜好,而其进自不能已矣,所以说不亦悦乎!
杨伯峻解: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为,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朱熹解: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谓干犯在上之人,少也。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谓行仁自孝悌始,孝悌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偈尝有孝悌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张居正解:天下的人莫不有父母兄长,则莫不有孝悌的良心。人惟不能孝悌,则其心不和不顺,小而犯上,大而作乱,无所不至矣。若使他平昔为人,于父母则能孝,尽得为子的道理,于兄长则能弟,尽得裨幼的道理,则心里常是和顺,而所为自然循礼,若说他敢去干犯那在上的人,这样事断然少矣。
杨伯峻解: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朱熹解: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张居正解:辞气容色,皆心之符,最可以观人。那有德人,辞色自无不正。若乃善为甘美之辞,迁就是非,便阿谀,而使听之者喜,这便是巧言。务为卑谀之色,柔顺侧媚,迎合人意,而使见之者悦,这便是令色。这等人,其仁必然少矣
杨伯峻解: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朱熹解: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城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张居正解:我一日之间,常以三件事省察己身。三者为何?凡人自己某事,未有不尽其心者,至于为他人谋,便苟且粗略,而不肯尽心,是不忠也。我尝自省,为人谋事,或亦有不尽其心者乎?交友之道,贵于信,若徒面交,而不以实心相与,是不信也。我尝自省,与朋友交,或亦有虚情假意,而不信于人者乎?受业于师,便当习熟于己,若徒面听,而不肯着实学习,是负师之教也。
我尝自省,受之于师者,或亦有因循怠堕,而不加学习者乎?以此三折,自省察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盖未尝敢以一日而少懈也
杨伯峻解: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仁,使民以时。”
朱熹解:诸侯之国,其地可出兵车千乘者也,敬事而信者,敬其事而信于民,于农隙之时。盖奢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力本者不获自尽,虽有爱人之心,而人不被其泽矣。
张居正解:千乘的大国,事务繁难,人民众多,不易治也。若欲治之,其要道有五件,其一要敬事。盖人君日有万几,一念不敬,或贻四海之忧,一时不敬,或至千百年之患。必须兢兢业业,事无大小,皆极其敬慎,不敢有怠忽之心,则所处皆当,而自无有于败事矣。其二,要信。盖信者,人君之大宝,若奖赏不信,则人不服从,号令不信,则人难遵守。必须诚实不贰,凡一言一动都要内外相孚,始终一致,而足以取信于人,则人皆用情,而自不至于欺罔矣。其三要节用。盖天地生财止有此数,用若不节,岂能常盈。必须量入为出,加意撙节。凡奢侈的用度,沉滥的禀禄,不急的兴作,无名的赏赐都裁省了。只是用其所当用,则财常有余,而不至于匮乏矣。其四要爱人。盖君者,民之父母,不能爱人,何以使众。必须视之如伤,保之如子,凡患寡孤独、穷苦无依的,水旱灾伤、饥寒失所,都加意周恤,使皆得遂其生,则人心爱戴,而仰上如父母矣。其五要使民以时。盖国家有造作营建,兴师动众的事,固不免于使民,然使之不以其时,则妨民之业,而竭民之力矣。必待那农事已毕之后,才役使他,不误他的耕种,不碍他的收成,则务本之民,皆得以尽力于田亩,而五谷不可胜食矣。这五者都是治国要道,若能体而行之,则四海广之,兆民之众,治之无难,岂特千乘之国而已哉!为人君者,所当深念也。
杨伯峻解: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朱熹解:行之有常,言之有实,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已之学也。
张居正解:但凡为人弟为人子的,入在家庭之内,要善事父母以尽其孝道;出在宗族乡党之间,要善事兄长以尽其弟。凡行一件事,必慎始慎终,而行之有常。凡说一句话,必由中达外,而发之信实。于那寻常的众人有一体爱之,不要有憎嫌忌刻之心。于那有德的仁人却更加亲厚,务资其熏陶切磋之宜。这六件,是身心切要的工夫。学者须要着实用力,而不可少有一时之懈。若六事之外,尚有余力,则学夫《诗》、《书》六艺之文
杨伯峻解: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房子,便敬爱兄长;寡言少语,说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要再去学习文献。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朱熹解: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城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城,学求如是而已。
张居正解:人之为学,只在纲常伦理上见的明白,才是根本切要的工夫。如人之见贤,谁不知好,但不能着实去好他,若使贤人之贤,而能移易其好色之心,大贤则事之为师,次贤则亲之为友,真知笃信,就如好好色的一般,则好善极其城矣。人于父母,谁无孝心,但未能着实去尽孝,若使委曲承顺,尽那为子的道理,凡力量到得的去处,都竭尽而无憾,则事亲极其城矣。事君不可以不忠,但人都自爱其身,则其忠必不尽。若能实心任事,把自家的身子,委弃于君,虽烦剧也不辞,虽患难也不避,一心只是要忠军报国,而不肯求便其身图,则事君极其城矣。交友可以不信,但轻诺者多,全信者少,若能诚心相与,但与朋友说的都是着实的言语。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虽久远而不至于失信,则交友极其城矣。这四件都是人伦之大者,而行之皆尽其城,这就是见道分明,践履笃实的去处,学问之道不过如此。人虽说他未曾为学,我必谓之已学矣。若使未尝学问,而但出于资性之聪明,则不过一事之偶合,一时之袭取而已,岂能事事尽美,而厚于人伦如是乎。此可见古人之为学,皆用力于根本切要之地,而不专在于言语文字之末也。
杨伯峻解: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俸爹娘,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朱熹解: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
张居正解:君子为学必养成个深厚凝重的气质,然后外貌威严,而所学的道理自然坚固。若是轻浮浅露,不能厚重,则见于外者,无威之可敬,而其所学者亦不能实有诸己,虽得之,必失之矣。岂能以坚固乎!然立身固要厚重,而存心又在忠信。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何以为学。故又当以诚实不欺为主,而无有一毫之虚伪,然后可以进德也。所交朋友必胜过我的人,方为有益。如是不如我的,或便妄善柔之类,这样的人,不但无益而且有损,切不可与之为友也。人不能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而惮改,则过将日甚矣。所以但遇有过,或闻人谏正,或自家知觉,便当急急改之,不可畏其难改,而苟且以自安也。以厚重为质,,以忠信为主,又辅之以胜己之人,行之以改过之勇,则内外人己,交养互发,而自修之功全矣。学者可不勉哉!
杨伯峻解: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阅读(1058)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