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世界的支点——《引爆点》读书笔记2900字优秀范文:
作者:挽弓如月。因为加入火种协会的读书活动,最近我连续阅读了两本论述流行的大作,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和乔纳伯杰的《疯传》。几点感想,记录如下:
一、《引爆点》、《疯传》的区别
这是我二刷大神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感觉还是初见的一样惊艳。再次看的过程中,我将书中的观点和《疯传》、《影响力》不停的比对和交叉验证。虽然论述的方向大致一样,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存在细微的差别,如下:
1、同样是论述流行的形成和发起,《疯传》将其拆分成了社交货币、情绪、诱因、公共性、故事和实用性六个方面;而格拉德威尔则分为个别人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三大法则。综合看来,做个简单的对应,可以将“诱因、公共性”等同于“环境威力法则”,而“社交货币、情绪、实用性、故事”可以粗略归纳在“附着力法则”上。而“个别人法则”上《疯传》是没办法对应的,这也是格拉德威尔技高一筹之处。很多我们身边流行案例也验证了“超级联络人”、“意见领袖”乃至是“明星”对流行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脱离人的主观能动性,仅停留在信息层面上论证流行必然是不足的。
2、大致而言,格拉德威尔论述更偏向社会现象方面的流行,佐证的是暴力犯罪、艾滋病、自杀现象、各种儿童节目和青少年戒烟这样的案例。而《疯传》论证更多偏向互联网上的信息流行,佐证的相关案例也是此类。两者各有千秋,格拉德威尔系统全面,注重人主体影响力的剖析。而《疯传》论述深入,拆分更细,相对注重信息质量即对人影响方面的解构。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两者拼合在一起理解,会有利于更好掌握流行整体的脉络。
3、但是不管是《引爆点》还是《疯传》,里面很多观点案例的论述都不如罗伯特西里尼奥博士的《影响力》。比如《引爆点》《影响力》两本书都提到了这个纽约昆士区年轻女子被人捅死的例子,《引爆点》归因“人们是否能够关注身边的不幸者,有时取决于人们身边细微的环境因素。环境威力法则认为,人们对自己周边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想象的更为强烈”。而在《影响力》中,给的结论是社会认同,因为目击证人多,所以大家都持观望的态度,都在分摊社会责任,很明显,《影响力》更具备说服力,而且《影响力》还做进一步的论述,如果遇到这样的袭击,求救于非常具体的人物,才是最高效的办法。《影响力》这本书当之无谓“销售圣经”,值得多次阅读和反复咀嚼。
二、对营销的参考意义
1、圈子/亚文化群体的影响;
青少年抽烟现象的失控,自杀流行背后印证是圈子/亚文化群体的社会认同,而目前诉诸恐惧,诉诸强制性措施等影响方式效果十分有限。无论是《影响力》上解释的社会认同或者喜好原则,还是《引爆点》认为的“个别人法则”,都可以简单归结为,以当事人的中心(这一点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信息传递的质量),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环境、细节、圈子)的改造来影响控制行为的走向。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戒烟的问题上,圈子的影响力更甚于家庭教育,甚于基因遗传,因此引导上用他们的内部思维,净化他们的圈子,树立良好的leader(尤其重要),疏导他们的情绪,就能有效的帮助他们戒烟。
2、品牌扩张期的进度把控;
书中所举的云中漫步后期的颓势,主要源于品牌在扩张期对原点顾客转换到主流大众市场,没有把握好分寸,处理好关系,品牌失去了原来的调性,逐渐被原点消费者所背叛,同时也不被主流市场接受。把握分寸,指的是小众品牌不能过早切换到主流的大众市场,这样会失掉变来的品牌势能,造成两端受困的情况。这样的例子还为ROI鸡尾酒。处理好关系,指的是要维护好原来的客户忠诚度,可以通过赋予不同的权益,病毒性的增长来缓和这样的矛盾。否则就如同知乎。
3、口碑、口碑还是口碑;
有相当一部分的广告经理认为,正是由于如今的市场推广活动铺天盖地,口头传播信息才会反而成为唯一具备说服力的办法,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对其作出响应。——这里的口头传播信息可以理解为口碑传播。因为在强关系链条中,信任代理发挥的巨大的作用,尤其是资讯爆炸的年代,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所相信人所传递的信息,一方面是从众心理在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跟心智追求简单也有巨大的关系。
4、无论是《引爆点》还是《疯传》对于营销都是很有指导意义的。个别人法则对应的就是KOL,对应的是圈子文化。而其他6方面都可以设计在整个消费引导过程中,尤其是“诱因”,想想“怕上火喝王老吉”就知道威力有多强大。
三、几个有趣的概念
1、邓巴数、六步分离和五人法则;
邓巴数,即150人法则,代表着人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的最大值,就是能够知道他们是谁,和他们保持一种什么程度的关系,或者说和这些人交往的程度达到了,如果你会未被邀请去却恰巧碰到他们在一起喝酒,但你不会感到难堪的程度。这个理论交叉验证的军事上的规律,即能够有效实施战斗设想的组织单位不能超过200人。同时,在宗教组织上也可以得到这方面的证实。
六步分离法则,理论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六步之内的联系人转换联系到地球上任何一个人。
五人法则,你是和你接触最密切的5个人的平均值。所以,朋友不是越多越好。
2、超级联系人和微弱关系;
格拉德威尔所说的联系人概念,也有另外的说法叫超级联络人,就是他们具有超强的人脉,他们能作为中心节点,把周围的人串在一起,打造出一个闭环的社交圈子。而现实中就如同书中描写的,我的社交圈子并不呈现环形,而是成像金字塔形,金字塔顶端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雅各布,因为有了它我的生活大多数关系才得以形成。我的社交圈子,既不是环形也不属于我,他属于雅各布,他更像是雅各布邀请我加入的一家俱乐部。
和超级联系人相呼应的是微弱关系。相识人数的多少代表一个人的社交能力。相识越多说明你的社交能力也就越强。在了解新信息和找工作等方面,微弱关系比牢固关系发挥更大的作用,毕竟他们和你自己的生活圈差不多,他们了解的信息和你重叠度很高。
3、永远不要小视环境/细节的威力
清除各种涂鸦,结果那些可能发生的其它犯罪也突然停止。告诉神学院的学生应该抓紧时间,结果他一下就对正在遭受不幸的行人视而不见。而津巴多实验的结论是在某些具体情境下,我们内在的癖性会屈服于强大的情境。大多数心理学家相信天性或者叫遗传,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方式提供50%的解释,但是在特定的某些时候,某些情况,某些地方,某些条件下,一些人的天性会消失的荡然无存。环境的威力之大,影响之深,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易察觉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孟母三迁,三人成虎,中国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
4、群体协作中的互动记忆机制
该机制表明,我们大多数不会刻意去记我们需要知道的电话号码,但是我们却记得该去哪里查询这些电话号码。互动记忆是构成亲密关系的一部分,感到压抑和认知功能失常的离婚者可能正在忍受失去外部记忆系统的损失。人们原本可以通过讨论来达到某种共识,原本依赖对方的记忆储存,但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存在,失去了互动记忆,就好比大脑少了一块。
全书看完,总结如上,一句话,“就如同书上所讲的那样,看看周围的世界,它看上去似乎雷打不动,变幻莫测,无法改变,但只有你找准位置,轻轻一触,它就可能倾斜。”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前路漫漫!
阅读(139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