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书,书中的内容显得格外清晰。进入大学,自学思考的时间相对比较多,对读书的热情依然没有减少。
试着翻开每一本书,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中寻找知识,如同品味着可口的菜肴。疲惫时,合上书本,望望窗外,或是静静地喝上一杯茶。读书应该有停顿,如果每天不停地读,就会降低吸收知识的质量。所谓劳逸结合,是需要在读书之后参加一些活动,从而放松大脑。
大学看的基本都是学术之类的书籍,对于小说或是散文很少看。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逐渐增强学术能力,这种方法最为合适。这样的融合也需要有交替,在实践中不能完全体会的东西,还需要重新回到书本中寻找。如果只读书不实践,会成为书呆子,没有实际意义。如果光实践不读书,实现事实的周期会比较长,会走许多弯路。
大学毕业了,进入了工作的岗位,发现事实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技能,还有社交和更多知识的运用。对于读书来说,这又是一个起点,必须去更多的书中寻找知识。随着阅历的增加,相比大学时读过的学术书籍,现在读的书种类增多,味道五花八门。每一本书中蕴含的哲理都会不同,读书的角度也产生了变化,更多的会结合实际出发去寻找知识。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急行无善迹,欲速则不达.需要不断地积累基础知识,才能在寻找知识的道路上获得提升。在这种读书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辨别和包容。特别是当欲知的知识和书中的内容相互冲突的时候,作者的许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会冲击到你的思维方式,有时思想会被这种冲击所左右,甚至屈服,这时就需要运用自身的基础能力和判断能力来辨别。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就难以区分书中所阐述出的观点的正确性,结果就会对你的实践过程产生影响。渐渐地,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了解了很多观点和知识.然后又通过体验和经历去验证这些观点和知识的可用性和真实性,最终去伪存真.
到现在,读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享受,因为我不断地在容纳,在意境中寻找答案,诠释人生。
阅读(622)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