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895797
  • 博文数量: 1956
  • 博客积分: 10648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23794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6-03-22 09:38
个人简介

HI,movno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956)

文章存档

2022年(1)

2021年(8)

2020年(2)

2019年(12)

2018年(2)

2016年(2)

2015年(1)

2014年(2)

2013年(19)

2012年(8)

2011年(41)

2010年(388)

2009年(122)

2008年(385)

2007年(259)

2006年(704)

我的朋友

分类:

2010-04-18 15:15:17

从“计划赶不上变化”到“计划超越变化”
——从项目管理谈 到事脉管理
珠海威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邱嘉文

摘要: 本文在分析了“计划赶不上变化”问题的来由、含义以及问题的根源后指出,“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本质原因是:现行网络计划的观念方法和一般意义的任务的特点 不相匹配。然后通过引出“可变项目管理”的概念解释了任务的可变因素多少和变化快慢对计划方法的影响规律,并推论出如下结论:与一般意义的任务相适应的计 划模式就是“事件驱动+事件牵引”的计划模式,事脉管理方法才是适应一般意义的任务的计划方法,事脉管理是“让计划超越变化”的明显机会。文章最后介绍了 事脉管理概念的应用情况及其对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影响。
关键词:项目管理、事脉管理、信息化、计划、变化、可变项目管理、事件驱动、事件牵引

前言
项目管理是为完成即定目标,而对任务和资源 进行计划、组织和管理的过程,通常需要满足时间、资源或成本的限制。无论是在项目管理的理论还是实践中,项目的计划管理都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
但 是,一句流行的俗语“计划赶不上变化”,或者相同意思的另一句俗语“计划不如变化快”,却揭示了被无数实践经验所证实的一个事实:“计划”和“变化”是一 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含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原来计划好的事总是会被外界和内部的环境或条件的变化所打乱,环境和条件的变 化总是使得实际的行动无法按原定的计划进行,而且,在应对变化的行动实施之前,人们常常已经不再有时间来做出新的计划。
“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潜台 词是:既然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么,事先对项目所做的计划,大部分就是无用功,甚至可以认为:面对世界越来越快的变化节奏,现有的项目计划方法已经是个值得 怀疑的项目管理方法了。
然而,计划的方法是人为形成的,是可以改进的;项目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人们无法指责 环境条件的变化对项目计划造成了危害,加大了管理的负担,却能改进计划的方法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计划与变化的深层关系,寻找表现 它们的统一性方面的规律,最终找到使“计划超越变化”成为可能的机会。
计划为什么没能赶上变 化?
一个项目的计划主要包含如下5个方面的内容:
1. 一个任务列表,这个列表要把项目中包含的所有任务囊括近来,每个 任务就是有明确起止时间和目标的一个活动单元。
2. 一个资源列表,把完成所有任务所依靠资源全部罗列出来,包括消耗性资源和可重用资源的投入。 列表中包含资源的数量、价格、约束条件等方面的信息。
3. 在每个任务“身上”投放的资源及其消耗的数量。
4. 一组任务之间的关系,把 客观上要求哪些任务必须按怎样的先后顺序关系执行的约束关系描述出来(比如:“点火”、“发射”、“飞行”之间的关系),这些任务之间的关系是不可调整的 (如:不可能先“发射”后“点火”,也不可能不“点火”就“发射”)。人们在做计划的时候,往往还会为了让计划安排得更紧凑,或是因为没有办法来调剂任务 之间的、共享的可重用资源出现的冲突,而人为地在任务之间安排了先后顺序。
5. 每个任务安排的时间位置,即每个任务是安排在什么时间点开始, 什么时间点结束的。
当一个计划做好之后,上述5个方面的预定信息就基本确定了,在实际的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几乎这5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信息都 可能发生变化,而且变化的频度快慢基本上是按所列顺序递增的,而且一个因素变化,会引起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化。
于是,项目管理人员不得不根据新的情 况调整计划的安排。由于上述5方面信息存在相关性,尤其当出现任务列表,资源列表和资源分配的变化的时候,调整计划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是比较大的,调整计 划需要的时间就比较长了。项目管理人员经常会发现:当调整的计划尚未制订出来的时候,项目的实际情况又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出现了所谓“计划不如变化 快”的现象。
为了解决“计划不如变化快”的问题。人们想到了运用计算机来辅助计划编制和跟踪管理,于是出现了项目管理和网络计划软件。网络计划 软件能大大提高计划编制速度和优化计算的速度,但由于网络计划软件在计算方法、数学模型上的刚性强,不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影响项目进度的变化因素,因此得到 的优化计算结果往往在实际上也不是最合理的,再由于实际执行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数据,要完整地采集到计算机中,才能进行计划的调整和重排计算。这对大多数 的实际项目而言,完整地采集到计划中所有在执行中的任务的数据,需要的时间仍然是比较长的,因此,计算机网络计划软件的实用性和易用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所以,即使有了网络计划软件,仍然只是在计划手段上进行改进,一个项目的调整计划要赶在实际执行情况再次变化之前编制出来并付诸实施,依然是一件极其困难 的事情。
看来,要根本解决“计划不如变化快”的问题,必须要在计划的观念和概念上寻求更本质的突破才行。
可变项目管理概念的提出
“项目”是具有可唯一标识目标的一次性的工作任务。
从上述项目的概念的提出, 就已经将项目所指的工作任务类型,区别于了另一种常见的工作任务类型:这就是一般具有批量目标成果的,而且无须区分这些目标成果之间差异的、有稳定的流程 和工作模式的、有确定的资源需求的、可按部就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工作任务类型。暂且可以将这类工作任务称为机械性工作任务。
可见,人们正是在大量 的工作任务中,排除掉那些环境条件相对不变的工作任务之后,才提出项目的概念的,换句话说,项目概念本身,就是为了应付那些环境条件各不相同,而且会发生 变化的工作任务而提出来的。因此,应对变化,是项目管理的天职,是项目管理不可逃避的责任。
朱怀阳在仔细研究了项目自身演变的规律和与项目相关的 资源环境条件变化的规律后发现,如果将项目自身从开始到结束的生命周期看成是一个变化的周期,将项目相关的资源的投入和离去看成是项目资源的变化周期,那 么就会发现有两种项目存在:
1. 一种项目是:在项目的变化周期内,项目相关的资源不会发生变化,只有当项目结束后,项目相关的资源才可以变化。 也就是项目资源变化的周期慢于项目变化的周期的项目。
2. 另一种项目则是项目资源变化的周期,快过项目变化的周期的项目。
于是,朱怀阳 中提出了“可变项目”的概念[1]。也就是:项目资源变化的周期,慢于项目变化的周期的项目为不可变项目,项目资源变化的周期,快过项目变化的周期的项目 则称为可变项目。
朱怀阳还指出:传统意义的项目计划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可变项目管理的方法,对于可变项目的管理,运用传统意义的项目计划方法,无 疑是不适应的,必然带来“计划不如变化快”的现象。朱怀阳还提出了适应可变项目的动态网络计划方法。
朱怀阳的发现,揭示了“计划不如变化快”本质 原因,同时,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研究从“机械性任务”到“项目”, 从“不可变项目”到“可变项目”的概念提出过程,可以发现这样一条思路:逐渐放宽更多的可变因素来研究任务类型及其计划方法,就可以发现对应不同类型的工 作任务,具有相适应的计划方法的规律。在不同的机械性的任务之间,允许变化的因素只是任务所处的业务领域,即不同业务领域的机械性任务,其工作流程(即实 施计划)可能不同;从机械性的任务到项目,放宽的是允许任务的目标数量和差异的变化,允许实现不同目标的所需投入的资源的变化,允许实现不同目标的操作流 程的变化;从可变项目到不可变项目,则是放宽为进一步允许实现同一目标的过程中所需投入的资源发生变化。


该思路的一个假设前提是: 针对不同类型的任务,应当存在不同的计划管理的方法,才能有效地管理项目的进程。对于机械性的任务,任务的计划已经固化为特定的操作流程,无需改变即可重 复执行;对于项目,必须针对特定的目标规划特定的过程,在特定的过程中计划特定的资源,也就是编制特定的网络计划;对于可变项目,则必须针对细分的项目阶 段主动地计划和改变资源的配置和任务关系,提供资源冗余备份的计划,也就是编制动态的网络计划。
有意思的是,顺着 “放宽可变因素”的思路,将得到更一般意义的任务类型概念,会引出如下一系列的有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发现更加有趣的结论。
l 能不 能在“可变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对定义任务类型的可变因素范围呢?
l 还有哪些原来“规定为”不可变因素可以放宽为可变的呢?
l 放 宽了更多的可变因素之后,又能得到什么新的任务类型呢?
l 与新的任务类型相适应的计划方法又是什么呢?

事脉管理概念的提出
从任务概念的外延上来讲,任务 是有明确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起止时间要求的活动单元。在现行的网络计划技术中,“任务”本身还是一个强约束的概念。这个概念导致了如下的约束:
1. 分 配在任务上的资源在任务的持续时间内不能变化;
2. 任务之间的关联只能在任务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上发生;
这两个约束都是离现实情况有 差距的。
在人们实际的工作和做事的过程中,并不会机械地遵守网络计划对任务这么严格的规定。在某个任务执行的过程中,该变动的资源人们自然会让它 变动,该与其他事项发生的关联人们自然会让它发生,否则,事情可能无法向前推进。既然现有的计划中对任务的某些不可变的约束定义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不看看 放宽这些约束定义之后,原来定义的任务会变成什么模样,又能怎样对它们做出新形式的计划呢?
对“任务”的定义本身给出了启示:任务存在开始的时刻 和结束时刻,在一个开始时刻和一个结束时刻之间的过程被“打包”定义为一个任务,如果要“打散”这个任务,就意味着允许在任务执行期间该变化的因素变化, 该发生的关联发生,这些变化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值得精确关注的,如果这样,一个任务就会变成一系列有意义的“事件序列”。事实上,任务的开始和任务的结 束,就是人为认定的两个有意义的重要事件,他们被用来标志任务事件序列的时间边界。


将任务打散成为事件序列之后,整个网络计划将以新的面貌 出现,每个任务可以保留其开始和结束事件,而且还可以在两事件之间任意插入所需要的其它事件,这些事件包括资源的变化,约束条件的变化,与其他事件的关联 关系的变化,整个网络计划将以项目中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关联的事件为结点。而且,在计划中预计要发生的事件,也是实际执行的最直接的目标,网络计划不再是 任务关系的网络,而是一个更细分的事件关系的脉络。
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概念来描述这个反映计划和实施的共同本质的事件关系的脉络模型,称为 事脉模型,简称事脉。对事脉的预想、追寻、实现、跟踪变化、调整、总结、分析就是事脉管理的内涵。

事脉概念的提出,将定义任务的不变因素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可变性放宽,其结果导致 了任务类型概念的淡化甚至消失,即找到了任何类型的任务的最一般的形式:这就是事件序列或者事脉。对于任一项任务来说,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事件的序列或多 个事件序列的脉络关系网。对任务所做作的计划工作,相当于预先构想出组成任务的事脉;执行任务的计划,等于追寻和促成预想的事件的发生;对于发生的变化, 则是实际发生的不在预想事脉中的事件,可以随时记录和补充到历史事脉中来;根据历史事件来预测未来事件,根据任务目标来设定未来事件就成了一种新的计划模 式,这就是“事件牵引+事件驱动”的模式,这实现了从害怕变化、抵制变化到正视变化、追寻变化乃至超越变化的、计划观念上的重大转变。
事脉管理概念的应用
事脉管理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虽然是在本文中首次提出,但这种计划管理 模式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已经是非常普遍和历史悠久的了。
人类凭直觉做事的本能,其实就是事脉管理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各种 问题,大多数面临的正是事脉管理的问题,人们有时会觉得事情进展非常顺利,有时进展很不顺利,这就是事脉管理得好坏的直接后果。
在专业领域方面, 科研开发、刑侦破案、作战指挥、突发事件和灾难应急行动、危险大型工程和生产活动的安全监测管理,如电力系统、石化生产的安全监测和状态监视、信用成本较 高环境下的电子商务等等许多领域,都必须面临复杂多变的未来局面,都已经有事脉管理的朴素的应用,而且具有科学应用事脉管理的广阔前景。
世界变化 的节奏不断地加快,大规模重复性制造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需要,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必也将成为新的历史潮流之一,由此,部分传统意义的机械性任 务将逐渐转化为项目型任务,可变项目型任务,最终将回归到一般意义上的任务,允许并主动管理任务执行过程中的任何因素的变化,因此,对事脉管理进行理论 化,科学化的研究,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后记
事脉管理概念的提出,发现 了与一般化的任务相适应的计划方法,改变了项目计划的观念,从而找到了让计划超越变化的机会。不仅如此,在计划处理手段上,基于事脉管理概念的计算机信息 处理系统,也将带来本质的变化。这些变化是:
1. 事脉将代替网络计划作为计划的新的表现形式;
2. 计划的编制、发布、跟踪、执行、反 馈和调整不再以任务为管理单位,而是以更微分的事件为管理单位。
3. 对事脉的分析、处理、计算应用将更适合运用数据挖掘,商业智能技术,取得更 加合理的计划效果;
4. 任何突发事件,预想事件的发生都将得到严密监测。由于单个事件的数据量小,容易捕获,容易标准化,事件的数据将非常方便 地通过移动设备实时地采集、传输到后台项目管理系统中,后台的项目管理系统则可以通过处理接收到的事件数据立即进行事脉分析和预想,系统产生的事件预想也 能非常方便地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发送到施工作业现场,指导后续的工作。
5. 基于事脉管理概念的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面貌,将从一个桌面数据处理和工 作流处理的系统,改变成一个以图形画面为主的实时监控系统,更加类似一个工业控制系统或战地作战指挥系统的面貌。
作者目前正致力于研究和开发基于 事脉管理概念的计算机项目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热切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这项“让计划超越变化”的使命中来。

<全文完>

参考文献:
[1] “FLEXIBLE PROJECT MANAGEMENT AND A PRACTICE ON A SOFTWARE ENTERPRISE” 朱怀阳MSM - ECNU MBA论文 2002。

作者简介:
邱嘉 文,40岁,现任珠海威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IT之源项目管理专家,珠海软件行业协会企业专家。曾任广东同望公司网络计划软件的架构设计师、同望 公司首席分析师。从事软硬件项目开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十四年。曾发表过“面向对象思想和企业规范化管理”,“软件项目系统基模初探”,“中小软件企业如何实 施基于CMM的软件过程改进”等论文,在项目管理、业务建模和软件开发技术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

阅读(98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