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57962
  • 博文数量: 49
  • 博客积分: 1400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74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6-11 00:57
文章存档

2010年(5)

2009年(11)

2008年(33)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WINDOWS

2009-05-29 00:36:06

学者曹广福 发表于2009-5-23 12:21:43
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教授“型号”

黄老邪给我出了个大难题,建议我设计一个教师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个问题之难度不弱于一个重大项目的攻关,事实上,我就知道教育部有一个涉及本科教学评估的重大项目,据说是个以千万元计的项目,指望我一篇博文来解决这个问题,老邪可是太高看我了!我要真设计一个大家都认同的指标体系出来,那不是打教育部的嘴巴么?不过今天终于把所有的项目评审完了,大大的松了一口气,有了点时间,且来思考一番。

我们有很多的评价指标体系,教育部有一套本科教学水平评价指标,还有各个专业各有一套评价指标,称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各个学校也有五花八门的各种评价指标,全盘否定显然是不科学的,例如,对科研与教学均有要求肯定没有错,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我要谈的是,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量化?举例来说,一个老师同时给不同的班级上课,一个班的学生给评了90分,另一个班的学生给评了80分,这能说明什么?有人一定要反驳了,这不正说明了学生评价教师不合理么?非也,学生评价老师本身没错,错在量化!又如,两个不同的老师上不同班级的同一门课程,一个得了90分,另一个得了85分,90分一定比85分好么?未见得。当然,如果分数相差很大,还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记得我以前说过,如果学生评分高,课未必上得好,但如果学生评分低,课一定有问题,我仍然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就是说,给教师打分的指标体系是不合适的。那么,如何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一个老师的课呢?各个学校通常的做法是三个:1、学生评价;2、督导评价;3、同行评价。其中13都是以分数形式出现,2常常是以“优、良、中”等级方式出现(也有打分的)。我的方法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却可能比较复杂,这或许正是有关部门不愿意做的原因。我觉得不需要让学生来打分,或者学生的打分只作为一种参考,为什么这么说?学生的评价有时候的确不好说,例如如果一个老师向学生承诺了什么(这样的事情是发生过的,因为学生打分发生在考试之前),学生一般会给高分(不敢不给)。此外学生评价的角度毕竟有其局限性,除非他有比较,否则,他很难给出一个很客观的评价。不管是不是有人反对,我觉得督导的评价是相对客观的,因为督导员大多是一些退休的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尽管偶有不适当的评价,但总的说来是客观公证的。有人建议取消督导制度,除非整个的教育体制发生变化,否则一旦取消,将会使教学更加糟糕!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采取宽进严出的完全的学分制,那样教师一下就解放出来了,学校也从就业压力中解脱出来了。但现实做不到,脱离了现实的任何方案都是空想。我说的是在现行的体制下如何做得更合理!当然我说的未必是最合理的。先说教学,最后再来说说教授的“型号”问题。

我以为教师教学的评价是不可以量化的,最多只能采取模糊的量化方法,如果我有权力做改革,我没有什么指标,只有一个办法:还选择权于学生。

我们虽然不能实行真正的学分制,但可以借鉴学分制的某些方法,学生是受教主体,他们有选择教师的权力。具体地说,假设某门课程有300学生听,最终分成三个班上课,但最初的两个星期,由五或六个老师分五或六个班试讲,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听,老师的讲课进度都是一样的,所以不必担心重新分班后有知识“断链”的情况发生,每学期开设的各门课程教师也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你觉得你最擅长的课,当然可能出现不同课程教师人数不平衡的情况,这与学生选老师情况是一样的。这就与你单位的师资结构有关系了,说明需要作出调整,此处且不多说。如果两个星期后,选择你的课的学生人数达不到规定人数,那你就别开课了。为防止学生选择老师过于集中的情况发生,每个班的人数封顶,比如,一个班报名者最多可以是120人(但最终根据情况可以设为180人),最少不得低于60人。待遇的差别体现在高课酬上(按学生人数多少算)。理论上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300人平均分布在五个班,或者最后有几个班均不足60人,那就并到另外的班上去,比如只开两个班。如果平均分布,那也没关系,只要够60人就行。假如连续几年内你都开不了课,对不起,请你卷铺盖走人。换句话说,我每年都有一定量的老师不用上课(有自己选择不上的,有开不了课的),虽然上课的老师可能比过去的工作量大,但一是课酬提高了,二是你可以选择下个学期不上课,专心搞科研。期末的考试统一命题,统一阅卷(杜绝可能发生的老师向学生承诺什么或降低教学要求),相信学生在进行了比较后会选择他认为最好的老师的。只有这样高校的师资队伍才能逐步进行换血,我们的高水平博士也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归宿。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危机意识,才能好好教书。有人或许会说,这样可能会挤跑一些高水平的教授,果真如此的话,说明这个教授只适合当研究员,不适合当教授。或者学校采取特殊政策,把大牛保护起来? 对于一般学校来说,大牛毕竟是极个别的,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

督导还需要么?我认为还是需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听课指导而不是监督教师(主要是年轻教师)的课,尽管教书有一定的天赋因素,但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教书,绝不是只要科研搞得好就自然会教书的。督导可以经常与有关部门或领导以及当事人沟通,交换课堂教学的情况,发现问题也别轻易下结论,课堂肯定存在一些偶然因素,可以多听、多交流,包括征求学生的意见。最终会有一个客观的评判的。

最后来说说教授的“型号”,我虽然赞成教师应该以教书为主业,也认同教师的科研水平参差不齐,但不能因为水平参差不齐就分什么教学型教授与科研型教授。客观地说,不做科研的老师与擅长科研(包括曾经做过科研,我反对要求老师一辈子都要不断做“科研”的做法,例如我在《在高校认真教书者有出路吗?》中提到的两位老先生,他们都是曾经做过科研的,但那种年年考核的办法不科学,对一个老师科研水平的评价要历史地看,他现在不做科研,他可以不拿项目,可以不拿与科研有关的奖金,但你不能认为他科研不合格,不能拿科研的条条杠杠来考核他,应该有适当的年龄要求,对年轻人可以适当考虑给点压力)的老师其教学的层次的确是有差别的,这不是主观臆想,而是经常听课得到的结论。虽然研究能力强的老师不一定很善于表达(研究能力强弱与发表文章多少没有本质关系,这又涉及到一个关于科研的评价指标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但他的课的确可能有一般教师没有的思想的光芒在闪烁。不做科研的老师也许很善于表达,他的课能得到学生认同,但学生判断老师讲课好坏的标准往往有局限性,简单、能听懂就是好课。专家听课考虑的因素就要全面一些,而且有比较。既然有了上面的选择过程,只要教授被学生选上了,我们就不用再担心他讲不了课。你如果擅长讲课,不擅长科研(我不想说没有科研能力),你可以钻研如何把课上好,为什么一定要追求职称呢?教授的内涵不仅仅是教学,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科研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教授分成“教学型”与“科研型”是荒唐的。教授就是教授,没什么型号之分!

有些人在我的博文《在高校认真教书者有出路吗?》中谈到教授的“型号”问题,并认为与我的观点不同,其实那篇文章只是谈教师的主副业问题,既没有涉及教育理念,也没有涉及教授型号,此处算是对教授“型号”问题的回答。说到教育理念,这可不是个简单问题,我们现在有理念么?还是由大牛们来谈理念吧。

 

本文引用地址:

[9] 标题:
发表评论人: [2009-5-28 15:58:24] ip:222.240.162.*  
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不是评价教师的问题,也不是教师型号的问题,更不是科研和教学的关系问题。而是体制的问题。(1)党委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扎堆,而又不在教学科研一线,凭什么对教师评来评去,指手画脚?我们学院有三个正副书记三个正副院长,就1个半左右在一线上课搞科研?校一级的正副校长、正副书记、督导近20员大将几乎就与教学科研不沾边了?可是在评教学名师等各种荣誉时,都是他们捷足先登?(2)一个科长可以对教授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所以一个教授要去竞聘科长的岗位,这是中国很多大学的现实!(3)教育部的各种课题、评奖、人才项目都是限指标,只要学校报上去就会得到批准,根本不存在竞争,更不要谈公平二字.
博主回复:同意你第一句原则性的评语,其他的问题可能你得问涛哥去。
[8] 标题:
发表评论人: [2009-5-28 14:54:28] ip:222.240.162.*  
博主太天真,教育部部长想过他合格的事吗?以前的陈部长想过她是合格的吗?校长想过他合格吗?处长想过他合格?那么凭什么老师要合格?
博主回复:“天真”这个词能用在我身上,我很荣幸,如果再加个“烂漫”就更好了:)
[7] 标题:为啥老是要去折腾教师?
发表评论人: [2009-5-28 6:20:22] ip:61.190.87.*  
不同的老师讲课内容可以不同,无法出统一试卷(实际上出试卷难易程度本身也体现讲课的风格),学生一般会选择给分高的老师。

不赞成督导等形形色色的评价体制,我的看法:根本就不要去评价!为啥要去评价呢,还不就是要给教师分个三六五等吗?如果要分的话,最好的评价是,等学生毕业5-10年后再问他哪个老师的课对他影响最深。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对教师的阶级成分划分也没意义,可是我们得认真想想,到底为啥要去评价教师?
博主回复:我倒是觉得我们每个教师个人该想想:我合格吗?
[6] 标题:
发表评论人: [2009-5-24 22:08:29] ip:115.173.6.*  
这样折腾教师,请问教师的尊严何在?那你要说了,现在很多教师不合格,不这样整,国将不国了!可你想过没有,这么多不合格的老师是怎么进来的?学校里当家的、管人事的合格吗?负责任吗?对他们应该怎么考核?
我认为学校在引进教师时就应该把关,应将人事权下放到教授委员会。不应将不合格的人放进来,然后一刀切地听课、督导、学生投票等等,这会伤害很多有抱负的真正的合格的老师。
还有现在对学生管得太松了,不管多么差的学生,最终几乎都能拿到毕业证书,教师无权决定一个学生能否毕业。这种情况下,有多少学生愿意花力气读书、做学问?
所以,要解决高校中教学问题和其他乱象问题,不是出几个折腾教师的馊注意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上想办法。


博主回复:哈哈,这么激动干什么?体制问题我们解决得了么?历史造就了现在的状况,靠我一篇博文中说的馊主意当然解决不了问题,要能解决问题那还要教育部长干什么?你不妨把它当笑话来读。
[5] 标题:清谈误国啊!
发表评论人:zhengbojin [2009-5-24 14:18:29]   
明人云:清谈误国。看了曹先生的文章,此言信矣!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圣人教化天下的思想。要想从这个思维里面出来,还非要脱胎换骨不可。

如果曹先生对这个真有想法,就不要教化大众了。选二十个班级,做一个实验看看。用数据说话。有想法没有用啊,谁知道这个直觉是否是对的呢.





博主回复:哈哈,有一点你说错了,我从不想教化科学网里的任何人,如果可以,我的确愿意做这个试验,我也很难担保这个直觉一定对,不是说实践出真知吗?这是为了完成黄老邪交代的“任务”,有意见找他去。不过基本的想法不是我的独创,楼下的已经告诉你了,其他学校也有类似做法的,我稍加修改而已。
还想补充一句,可能你恰恰没能从教化天下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因为你看到别人发表看法便马上想到教化,说明你自己可能得脱胎换骨一下!
[4] 标题:其实大可不必
发表评论人:老李 [2009-5-24 14:08:11]   
有些学校课不够上,所以最好是自由选择为好,其实把一门课上好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比写好一篇文章要难很多,目前争论的焦点在于收益问题,我更喜欢随意一些的,想上课的,把课上好,想科研的,把科研做好。两者的收益应该均衡,呵呵呵,这是一个大问题,老兄已经说这么多了,我就不添乱了

博主回复:如果学校设科研机构,可以让不想上课的人专门去搞科研,当研究员,所有的薪酬、评价与奖励都按科研机构的方式运作,不要再来抢教学这口“饭”。
[3] 标题:选听制有利有弊
发表评论人:caojx [2009-5-24 9:58:36]   
大侠提的方案其实就是所谓的选听制,成都理工大学在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教学中已经实行了很多年,有利有弊。选听制给教师的动压确实很大,但对学生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动压。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其实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如果上课教师严格要求,给你难堪的可能不只是学生(不来选),还有管理部门(不及格的人太多就会有人说你的教学效果太差)。选听制不适合专业课教学(教师太少)。选听制和学分制也没有关系。
博主回复:不一定,我还有个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呢。最大的问题是管理部门要求及格率,这是对学生没有动压的主要原因!选听制当然不是学分制。如果一个老师的课被选上了,最后考试及格率低,或者有学生告状,可以请督导专家反复听课,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教师。如果真正按照这种方法做下去,我相信还是有效果的。对非数学专业及数学专业的高年级课程可能存在老师少的问题,其实这是个师资结构问题。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换血。如果科研很差甚至没有,教学又很差,那就请走人。长远地考虑当然还是真正的学分制好。我觉得中国目前教学之所以令人遗憾的根源有两个,1、片面强调科研,2、片面强调就业率。政策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所以体制不变,神仙也无力。
[2] 标题:
发表评论人:softlightlee [2009-5-23 15:21:16]   
一家之言:
从根本上说,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是同一类老师。。。
如果自己做科研的东西,自己从本质上都理解不清,给自己说不清楚,那还是科研型的老师么~?自己能说清楚,按一定的逻辑构架先后呼应,讲授给学生听,不就是教学型的老师了么?
反过来说,如果自己讲课讲得很好,但是科研上不成,如博主所言,不是科研能力问题,那么这个科研和科研能力如何定义,讲课是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不是灌输知识,所有的知识道理都应该是深入浅出的,大道至简,如果自己理解的都不透彻,怎么能把截止目前正确的只是讲给学生呢~?那学生为什么会觉得这个老师讲课讲得好呢~?我觉得本质上这样的老师其实是在忽悠学生,这里没有人格上的贬低,我只是就事论事。当这样的老师,对自己讲授的知识理解透彻的话,不可能没有科研成果产生,须知当前的知识体系依然是千疮百孔,理解了本质,就可以实现科研和创新,这不就是科研型的教师么~?
所以,以我一己之见,两者根本是一码事,而不是说,不是一码事,不好评判。
坚持不忽悠,不主动忽悠也不随波逐流的忽悠。真正从本质上能理解科研问题,就能讲述给学生听,就能做好学问~做不到这样的,恐怕,严格意义上,一部分是忽悠所谓的“学术成果”出点高产量的“学术垃圾”,一部分是人云亦云,虽然讲得有声有色,但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本质在讲什么,都不理解自己讲的知识的教书匠而已~
以上评价或有不公,不过平心而论,恰当与否诸位自知。
多说一句,这年头,不够格的硕士博士讲师副教授教授太多了,应该好好清理一下咯~唉~~~
博主回复:我原则上同意你的观点,不过不排除个别科研能力强者不太善于表达,人的能力是各种各样的,讲课和写文章毕竟还是有差别,当然,如果一个人多花点时间备课,即使表达能力差些,也还是可以把课讲好的。另外,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师资结构,不可能一下子让没有科研经验的老师不上讲台。特别是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1] 标题:
发表评论人:cpeng001 [2009-5-23 14:09:13]   
关于选课制,我觉得操作起来恐怕很难。想法很好,但实际操作时可能有如下问题:1,如果设置上限120人,比如有180人想选这个老师,那么如何确定这120个人呢;2、选课制往往造成学生先从职称高的开始选(就像去医院现挂专家号一样),这对年轻教师不利,试听的这两周很难改变这种观念;3、如此麻烦,教务部门会同意吗?还真是个麻烦事。
博主回复:所以我说操作上有难度嘛,我说设上限120人的意思就是系统中报名人数一旦达到120就再也不能报了,但最后可以将不足60人的班并入120人的班,这就是120-180的意思。至于学生因职称选老师的情况有可能发生,但也不一定。其实我只是在四川大学原来的做法基础上改变了一点而已,川大采用了这样的选课方式,但不是差额选课,所以没有淘汰的说法。对地方大学来说,这是个比较合理的给教师队伍换血的方法。只要想做,还是可行的,只是比现行的做法麻烦些。
 
阅读(707)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