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04358
  • 博文数量: 174
  • 博客积分: 0
  • 博客等级: 民兵
  • 技术积分: 18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8-04-16 06:56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74)

文章存档

2020年(7)

2019年(29)

2018年(138)

我的朋友

分类: IT业界

2018-12-16 23:52:03

没什么启示的启示——《中国生存启示录》读后感4300字范文:
文:夜晨1981。先后两次阅读这本书,第一次是2016年3月,第二次是2018年12月。读了两遍,都有一个理由,就是梁晓声这个名字。不知什么时候,梁晓声这个名字植入心田,以一种现代著名作家的身份,以一种文化精英的形象,印象里把他与王蒙、冯骥才置于一处。读第二次,不是出于喜欢,而是责怪自己怎么对这本书没有一点印象,有些对“梁晓声”这个名字不敬的内疚。
这次阅读,速度放快了一些,以前标记和书批的地方放慢了一些,而且重点内容做了电子摘录。可说实话,合上书烙印在脑海里的东西还是非常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我的思想跟不上趟,缺乏感同身受的深刻体悟;一种是他的思想有时代局限性,没法点燃我,引发强烈共鸣。
梁晓声是1949年出生的,他的知青小说更出名,这是从百度里了解的,我也仅读过他的这本书。这本书是随笔性质,像《蒙田随笔集》一样的写法(蒙田是随笔的鼻祖),分为三个部分47个短篇,基本是以个人的经历为体验,对中国环境生存下的一些人生体悟。总的感觉是,这些文章好像比较老旧,发的都是80年代后期的感想,一些观点也比较平,偶有冲击力也被作者抹平了,也许经历了“文革”的人不是陷与激进的批判,就是更加的稳妥和谐一些吧。
读了这本书,对文章没多少留恋,但对梁老这个人敬佩了,他的真实字里行间缓缓流出,仿佛能穿透世间的虚伪与浮华,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困惑,剖析自己的想法,坦露自己的心声,诉说自己的情感,执著于认识真实的自己,认识真实的社会。他的生活是崇尚极简主义的,穿衣都是20元的地摊货或者赠送的广告衫,拒绝使用手机和电脑,自言“文化人买便宜的东西未见得就不文化了”,蛮可爱的。
在我的认知里,真实大多是与简单连在一起的。还有就是一种从容淡定的感觉,从历史走来,又走过历史,最后成为历史,总是那么悠悠然、静静的,既好像是自己的经历,坦露出一些当时情感,又好像是局外人、旁观者,跳出去客观地加以分析和评价。这种心态,蕴含着人生智慧,也靠近人生的真谛了。
本书开篇即讨论“人生有什么意义”。作者以为,“人生有什么意义”最初肯定源于人的头脑中的恐惧意识,是追求而又屡遭挫折、竟终生无法实现的一种恐惧。给出的答案是:所谓“人生的意义”,它一向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们的感受。所谓人生的价值,只不过是要认认真真、无怨无悔地去做最适合自己的事情而已。
本以为能从智者口中找寻到近乎真理的答案,看到以后还是有些失望的。其实作者说的三部分构成,儒家学说早已解读,梁漱冥曾论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己。概括得更直接,更精炼,更智慧。作者还指出,责任即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家人、自己的责任,有责任才有价值。还有就是削繁就简,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铆钉一件适合的事,一直做下去。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书中举了自己亲历的几件事,曾有机会到文化部任职、任局级干部从政、接受台湾商人投资、到影视圈当导演,面对这些所谓的“机遇”,他选择笃定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一生从事写作。这就很了不起,知行合一。
中国的面向大多数人的文化在此点上扮演着很劣的角色——不厌其烦地暗示着每一个人似乎都可以凭着锲而不舍做成功一切事情,却很少传达这样的一种人生思想——更多的时候锲而不舍是没有用的,倒莫如从自己人生的“节目单”上减去某些心所向往的内容,这更能体现人生的理智,因为那些内容明摆着是不适合某些人的人生状况的。
说了半天,我理解只是回答了“人生该怎么过”的问题,至于“为什么而活”好像也没说出个所以然。也许这个问题一直就没有统一答案,每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梁老用一生去写作,写作就是他的人生意义吧。找个事,干到死,完了,这就是人生。伟大教师列宁曾说,“活着,并且工作着,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书中有两处谈到孔子:一个是说孔子的学说,没几个君王真照他的教诲做仁君,而是要求百姓照他的教诲做良民。再一个是说,孔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想来,学问只是工具而已,没什么好坏之分,你干什么就学什么,作皇帝就学驭人术、搞建筑就学建造术、当军师就学计谋术,做厨子就学烹饪术,等等。如果有权力时,你想让人干什么,就让他去学什么,这就是学问存在的意义。比如,偷盗的学说,本身不能说这个学说是善的恶的、好的坏的,关键在于怎么用它。007也总偷窃机密,但对国家而言那是精忠报国,光荣无比,偷得越多越好,荣誉越大,越受尊崇。
书中有两篇,我认为写得好。一篇是《羞于说真话》。他告诉我们说真话为什么难:“说真话之难,难在你明明知道说假话是一大缺点,却因这一大缺点对你起到铠甲的作用,便常常宽恕自己了。”从实用主义解读就是,说假话更有用、有效、有利,为了生命选择说假话,为了生存选择说假话,为了生活的更好选择说假话,反正咋得实惠咋来。他还采访了几个经常说假话的朋友,得到的答案是:“懒得说真话。何必说真话?说真话,图什么?”也侧面说明,在这个社会环境下,真话没用,假话有用,说真话顶多大家会说你诚实,可背后也会有人说你傻。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关键在“功利”二字。有一天,社会创造一套诚信机制,诚实变得有利,真话变得有用,假话会得到恶果,那时说真话的就自然多起来了。
作者还谈到:“‘文化大革命’中,我学会了撒谎。倒也没什么人、什么势力直接压迫我撒谎,更主要的是由于撒谎和虔诚连在了一起。”荒唐的时代,撒谎居然和虔诚连接在一起,这有点像中国人拜佛一样,说的念的好像个虔诚的信徒,可连自己也知道这种虔诚是谎言构建的,什么时候把自己都骗了,谎言也许就成真了,当然是在没有遇到“事”的考验时。毛主席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检验忠诚的唯一标准。王阳明也说,事上磨。没有经过事实检验的一切所谓的思想,都是理论而已,对于一些人仅是假设而已。
美国友人问:对在“文化大革命”说假话有何感想。我回答:“明明在说假话而不得不说,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反正人一辈子总要说些假话,赶上了亿万群众轰轰烈烈都说假话的年代,把一辈子可能说的假话,一块儿都在这个年代里说了罢!这个年代一过去,重新做人,不再说假话就是了。”
在说谎这个事上,作者还介绍了朋友的一套理论:“一个人对于任何一件事,有表明自己真态度的权利,也有说假话的权利,听明白了,说假话是人的权利之一。假话是使对方信以为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对方,责任完全在对方。因为任何人都有不相信假话的权利。”
这理论真他妈的够阿Q的,也够暖心的,可以给世人一剂心灵安慰。人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说假话是人的权利之一”。真够扯淡,那杀人也是人的权利之一了,我有杀人的权利,别人有不被杀的权力,杀不杀人在我,被杀不被杀在于别人啊。别人聪明智慧,可以识破假话,不受到影响;同理别人武艺过人,可以不被人杀,甚至可以去杀别人。这样想的话,那他妈的人间真成了地狱,卖毒奶粉的有卖的权利,喝的人也有鉴别的权利,没有鉴别出来受毒就活该。作者没说这友人是谁,不过这哥们也真够“友”的,能当面说出这么无耻的理论,而且说的都是真话,一看就是“铁哥们”。还好作者没有被其迷惑。
另一篇是《论温馨》,他回忆了自己体验到的温馨,从父亲、母亲身上,那种至浓至真的最原始的爱的情感,让苦难的人生格外的温暖,一幅幅爱的画面,像卖火柴的小姑娘点燃一根根火柴时看到的一样,哪怕只有一瞬间,也让人生格外的明亮。
如今想来,温馨在母亲和弟弟、妹妹眼里,在我心里。他们眼里有种感动,我心里有种快乐。仿佛,感动是火苗,快乐是劈柴,于是家里满足温馨。
他还讲述了“母亲弥留之际,他企图将母亲喉间的痰吸出来,母亲突然间醒来,以为儿子在与她吻别。母亲一下子紧紧搂住他的头,搂得那么紧那么紧。”他的感受是:我的心悲伤的快碎了。所以并没有碎,是因为有温馨黏住了啊!
我们国家以孝立国,还曾大肆宣扬“棍棒底下出孝子”,在我看来“棍棒”有爱的成分,但却是一种无能的爱、无助的爱、无力的爱、残忍的爱,不是什么事打上爱的名义就会变得神圣,倘若爱需要加之于“棍棒”的话,我以为那亦是一种罪恶。真爱里蕴藏着救赎,这份爱是以牺牲自我来实现的,而不是以牺牲所爱之人来成就,正如耶酥背负十字架,地藏菩萨走进地狱一样。我爱妻子,不是我强行改变她,而是我牺牲自己去感化她、成就她。我爱孩子,不是强行去塑造他,而是千方百计改变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升华自己,自己承担起改变的痛苦、忍受进化的苦痛,让他直接享有一个优秀的父母,一个充满爱的伟大的父母,那样他潜移默化、自然而然会变得有爱而优秀,这种有爱和优秀是天然栽培下的,不会经历那种强迫改造的经历,这就是我们父母应该做的。而且,我希望父母们收起“棍棒”,给孩子们多一些拥抱,多一些亲吻,这样才有温馨的画面,温馨的体验,“棍棒”再有爱也没有温馨。孝和爱不变,心态得变,方式得变。
鲁迅说:“救救孩子!”而我要说:“救救大人!”谁帮中国的某些大人们,找回敬畏之心,找回天良!连大人们都越来越丧失了的,又凭什么指望我们的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有!
在这个观点上,我们倒是不谋而合,他说的是大人和孩子该救救谁,我琢磨的是“少年强则国强”还是“老年强则国强”。这个社会,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责任,只有大家都好了,社会才会好起来,而且是大人们好起来,孩子们才能学好。心理学上说,“父母是孩子的上帝”。父母的言行塑造了孩子,所以改变孩子从改变大人开始。父母们只是指望孩子们上进拼搏,那是推卸责任。孩子们长大后,再指望自己的孩子上进拼搏,责任一代代推下去,谁来担当?这个道理很简单,可是我们都不愿意去相信它。
他还提到了与一们美国友人的对话。“你们中国人心理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我说,大家心里都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她追问“究竟是什么?”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平凡在我们心里,好像与失败划等号。我们明知道成功是金字塔型的,越往上人越少,可内心里,我们还是以为爬不到上面就失败了,而且这种攀爬是无止境的,永远在与上一层的人作比较,永远没有心灵的宁静。人生应该找准对手,对手就是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竞争,超越自己才是应该有的状态。
一本读后没什么启示的书,读后感写完了反而生出了一些启示。
阅读(80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