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778
  • 博文数量: 5
  • 博客积分: 165
  • 博客等级: 入伍新兵
  • 技术积分: 6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8-02 09:20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

文章存档

2011年(5)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Delphi

2011-08-25 10:03:06

    宏观调控的大军大举压境,虽气势浩荡,然胜利之旗却始终无法就此安插。有那么一股势力始终在进行着反击,而且是遇强则强,虽不进行正面反抗,但却是反宏观调控的“狙击手”,使得宏观调控之路走得磕磕绊绊。没错,这“狙击手”就是日渐引人注目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作为非银行实体,在银根紧缩的现状下,充分发挥了其“银行之实”。我们知道总体的信贷流量关乎通胀的发展趋势,7月份的通胀已达6.5%之高,“影子银行”在通胀中的作用体现已不容忽视,因为它也已成为整个宏观调控成败与否的一大因素。因此,笔者将就此问题试做如下细述。
一、通胀之势猛如虎,金融机构难辞咎
    继六月份CPI涨幅达6.4%,创下三年来历史最高纪录,七月份数据6.5%的出炉再一次破除了CPI“翘尾”与“见顶”的谬论,通胀的势头依旧凶猛。通胀的定义即为流通中的货币大于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因此,说白了通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太多了。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促进货币流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投资和信贷就一直处于高速扩张阶段。货币超发从目前看来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系统有了可供大量发行信贷的资金。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银行业实现了全面丰收:银行业金融机构2010年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这还是在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达1.03万亿元,整体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实现的。以信贷利差为主要的盈利模式已是银行业的一个共识,有银行在其收入中,因息差产生的收入占比达80%,银行对信贷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信贷带来的高收益显然给银行增贷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于是银行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资金发放信贷,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融资,进一步赚取息差。再加上金融系统中滋生的其它准金融机构也积极投身于此,货币就就此被一步步推高。资金也就是这样大量流入了房地产业,造成了今天令人“望而生畏”的高房价。由此看出,通胀之势之所以猛如虎,金融机构难辞其咎。
二、管住银行紧银根,“影子银行”势头升
    眼下通胀压力甚大,货币政策的紧缩便是应景之策,能否控制信贷流量关乎整个调控成果。央行在年内已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至20%。银行是我国经济中提供信贷资金的主体,因此政府对于银行的贷款总量和贷款对象也都加以限制,试图以此来遏制通胀。然而正是这样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又催生出了一大批“影子银行”。于是,资金借助于“影子银行”又重新活跃于市场,各种债券、基金、高利贷贷款逆宏观调控而行。“影子银行”以证券化的方式使信贷得到扩张,金融机构采用再打包的方式将资金重投市场。银行突破额度管制,运用了一些“手法”,如信托理财、委托贷款等,尽可能将闲置资金运用出去。今年有一个现象很突出,理财产品发行可谓是爆发式增长,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常规上,一季度属于发行淡季,但有统计显示,2011年前三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达到了3691款,同比增加1777款,增幅达107.71%;发行规模约计4.1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约2.92万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已经超过2010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一半以上,发展势头迅猛。理财成品之所以这么“热”,显然是宏观调控与负利率的现状综合的结果。仅凭此,我们就可窥见“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之强劲。“影子银行”着实给宏观调控来了重重一击。管住了银行,又兴起了“影子银行”,顾此失彼。
三、“影子银行”问题多,为控通胀需解决
    由于缺乏监管,很多银行将贷款转成被信托公司打包的金融产品,这些被轻度监管的信托公司再将资金投资于实物、基础设施、金融工具和高风险高回报的领域,比如股票市场、房地产等,并通过资产抵押以及股权持有等方式使更多的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大幅波动,这些主体也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风险组合。其实所谓的“影子银行”是指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等的金融中间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游离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因此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也较大。中国货币存量高确实是一个事实。近几年,货币的整体流动性增长十分迅速,可实际上基础货币的增量却并未有此等增速。这说明,货币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之中,而这其中影子银行的作用最为突出。“影子银行”使得货币流动性过度成泛滥之势,是通货膨胀的催化剂,为整个金融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增加风险。因此,随着“影子银行”浮出水面,我们不得不加强对其的重视。
    现在,我国已开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从而强化从紧的货币政策。事实证明,“影子银行”的问题的确需要解决。缩银根本是为了控通胀,“影子银行”的出现却破坏了控通胀的成果,而且反而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加强内部控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控制业务风险,进而建立全方位的金融调控体系和风险监控体系已经刻不容缓。总之,切不可让“影子银行”继续成为反宏观调控的“狙击手”了。

来源;;;;;
阅读(8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