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7741
  • 博文数量: 66
  • 博客积分: 1745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142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3-04 15:02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6)

文章存档

2011年(6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Delphi

2011-05-27 10:55:45

    阳春四月花芳菲,日色流新的早上,忽然端起【曼殊全集】品读起来,曼殊清丽隽永风貌迥异的诗作,溢出香笺散满寮房。
    一首锦心绣口之作【七绝·本事诗 】,更是令人爱不释卷。
    苏曼殊以僧名风闻那个时代。以他的才情,他的胆识,时人少有能出其右者,但他却袈裟披肩风雨一生。他十六岁出家,多半是以一种无言的行为抗争其多桀的命运。他以半僧半俗的形象参加了革命党,而被世人称之为奇人,或许,奇就奇在他冷寂的面孔下蕴藏了多彩的人生。
    苏曼殊出生在清末,算起来是个“老老年间”的人了,生平登记表上记载着这样的几条信息。
    姓名:苏曼殊,小名三廊。
    籍贯:香山(广东中山)人。
    生于:光绪十年(1884年)日本横滨。
    其父:广东茶商。
    其母:是日本人。
    履历:五岁时苏曼殊随父亲回广东。 十二岁时便在广州长寿寺出家,青年时代即学识渊博,灵慧敏捷。
    此后,到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后回国,在日本期间,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倾向民主革命。 
    苏曼殊没有受过长期的正规教育,却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文,和彼时名宿陈独秀、柳亚子等文学泰斗过往甚密。
    然英年早逝,1918年苏曼殊病逝上海,年34岁。

    【七绝·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

     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

     踏过樱花第几桥!


    此篇于曼殊而言,可比肩李义山之【锦瑟】——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此诗易解,四句不过是两层意思:前二句写思乡之情,后二句写身世之感。而于故国之恋与飘零之思,浑然交织,无半点隔断。
    起首一句,七个字是三种意象:春雨;楼头;尺八箫。三种意象,单摆浮搁,譬如三面墙,围起一个空间,留给人无限的想象。这三种意象是最好的诗料——春雨朦胧,不知是谁家的楼头,吹起了一片箫声。春雨易让人惆怅,箫声入耳,撩拨起的便是无边无涯的乡愁。
    果不其然,接下来的一句,诗人便说起乡愁。当时,诗人浪迹扶桑。尺八是日本的箫,樱花是日本的国花,这两样都是对处境的点明。日本的箫,在式样上与中国的不尽相同,但一样是作诗的好材料。萧与笛,在中国诗歌里有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是乡愁的鸡精。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云:“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曼殊写此篇的时候,潜意识里或许受他们的影响?也未可知。由箫声而及乡愁,是旧诗常见的模式,但本篇并不因此减色。玫瑰和玫瑰总是相类,我们并不因此减少一分爱。
关于“春雨”、“尺八箫”和“浙江潮”,尚有几句可以交代。【燕子龛随笔】云:“日本尺八,状类中土洞箫,闻传自金人。其曲域名【春雨】,阴深凄惘。
    相传,日本僧人乞食,常吹尺八箫。曼殊流宕异国,心境近于乞食之僧。乞食箫中,最凄惘者,莫过于【春雨】一曲,故曼殊于此曲最是萦怀。“春雨”固然是曲名,但在篇中,毋宁解作实景。若于篇中,拘泥“春雨”只是曲名,则神色顿减。读此诗,当知【春雨】是何种曲子,又不可拘泥其只是曲子。
   【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云:“……更二日,抵上海。余即入城,购僧衣一着易之,萧然向武林去,以余素慕圣湖之美,今应顺道酬吾夙愿也。既至西子湖边,盈眸寂乐,迥绝尘寰。余复泛瓜皮舟,之茅家埠。既至,余舍舟,肩挑被席数事,投灵隐寺,即宋之问‘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处也。”“浙江潮”,即自宋之问诗中来。【断鸿零雁记】是曼殊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写于日本归来之后。武林是自古灵秀地,更兼有宋之问佳句添采,曼殊何日能忘之?故自异国归来,第一站便奔此地。【断鸿零雁记】是记已归之事,【春雨】诗则写未归之思。总而言之,“浙江潮”于曼殊而言,是梦绕魂牵的埋骨地。“归看浙江潮”,正是狐死必首丘之意。而“浙江潮”者,乃名震天下的钱塘潮,是激情和力量的象征。故“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是壮语,“归看浙江潮”亦是壮语。全诗之悲,不掩此句之壮;此句之壮,更增全诗之悲。
    三四句,则由故国之思转入身世之感。芒鞋破钵是点明自家的僧人身份。僧人自然只能是一双草鞋、一个破钵,走千村、求万户地讨生活。“踏过樱花第几桥?”究竟走过了多少桥梁道路,记不清了。当然,诗人未必如此凄惨,以至于要化缘乞讨。这两句只是极力渲染身世的凄楚而已。“芒鞋破钵”与漫天樱花之间又是何其的不相称!一片绚烂美丽的背景里,走来的便是这样一个地老天荒无人识的行脚僧。背景的绚烂,将主人公的潦倒反衬得异样的显目。
   “踏过樱花第几桥?”又似从小山词中来。小山【鹧鸪天】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杨花”换成了“樱花”,不变的是梦境和诗情。几百年前的词人小晏,是个多愁多病多情种;几百年后的诗人苏曼殊,亦复如是。  小晏【临江仙】词又云:“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诗人总是敏感于飞雨落花交织成的梦境,该篇首句的“春雨”末句的“落花”不正透漏出这一信息么?漫天花雨中,走来一个芒鞋破钵的诗僧,正是梦幻一般的意境呀!
    樱花是极美丽绚烂的一种花,但花期却太短暂,不消半个月的时间,便在风雨中凋零了。我们震惊于她的绚烂,痛心于她的凋零。她是美的极至,却不能永驻,一如我们美好的青春、美好的人生。生命一如飞雨落花的梦境,美丽,然而短暂。短得触目惊心。以至于让我们怀疑她的存在,以为她只是梦境,不曾真实。为我们留下这美丽篇章的诗人,也只在人间度过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之中永远的走了。曼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用诗篇来抒写生命,亦用生命来诠释诗篇。诗人的诗篇与生命,相互应证。
    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如此一位集才、情、胆识于一身的苏曼殊,竟然半僧半俗地孤独一生。1918年,他经过三十五年的红尘孤旅,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告别娑婆世界,赫然长逝,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

阅读(356) | 评论(0) | 转发(1)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