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7748
  • 博文数量: 66
  • 博客积分: 1745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142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3-04 15:02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6)

文章存档

2011年(6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Delphi

2011-05-26 09:35:42

这个清代忠孝典范的人物就是大儒张廷玉。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一作研斋)。清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次子,康、雍、乾三朝元老。曾先後纂【康熙字典】、【雍正实录】,并充【明史】、【国史馆】、【清会典】总纂官。
   雍正八年(1730年),长期和清廷对抗的蒙古准噶尔部煽动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及西北各族反清,雍正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决定出兵征讨。因战事紧急,军令需要迅速处理和严守秘密,所以,即令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嗣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廷玉定规制”。按照旨意,张廷玉就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其中涉及到档案的地方就达多处,如:军机处参予官员奏折的处理和谕旨的撰拟;军机章京负责誊写、记档及日常工作;军机处设【存记簿】,“奉旨存议”事务,一律登记;“密事有件”,密封存档,届时拆阅办理等。这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不仅加强了皇权统治,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失、泄密现象的发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办文机构,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为利用和编撰方略(志)提供了方便。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故雍正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我们今天能够对清史有这么详尽的了解,可以说,这位衡臣先生功不可没。
张廷玉的父亲也是清朝的一位有名的清官。
    大家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吧。
    张英的亲戚在安徽老家和邻居因为房基地发生了争执。告到官府。家人给张英写信希望他能给官府打个招呼,走走后门。
    这位张大人回书一封,写了一首诗,一场纷争终告结束。张家人主动让出了三尺宽的地,对方看到人家张家这么大的势力都让着咱们,也让出了三尺地。从此“六尺巷”的故事就被广为传诵了。张英的诗这样写道: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风是可以传代的,张廷玉忠孝两全的作风和他良好的家庭熏陶不无关系。
    电视剧【雍正王朝】,讲述了这样一个的故事:
    康熙朝的太子——胤礽,营私舞弊的检举信被康熙帝拿到了,康熙怒满胸怀,急匆匆来到军机处找张廷玉商讨对策……
    大家要知道,康熙年间“储位”之争可以说是你死我活。康熙有十几个太子,不觊觎皇位的没有几个,胤礽本来就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犯错还经常被“弹劾”。有了这封“罪在不赦”的检举信,简直就是“天赐良机”,一旦这封信传扬开来,一场夺嫡之争一触即发,作为一朝天子的康熙自然知道兄弟阋墙的危害,这事不妥当处理,“国本”动摇即在眼前,这怎不令康熙大帝火冒三丈呢。
    衡臣把信从头至尾的看了一遍,冷汗从自己的后脊梁骨袭来。怎么办?只见他眉心稍蹙,计上心来。拿起信,快步走向高高燃着的蜡烛前,把信举到突突燃冒的火头上烧了个精光。
康熙在张廷玉看信的时候,自己踱到窗前若有所思的向外瞭望着。听到动静,猛一回头,见衡臣把信烧了,惊讶的脱口而出:“你,你怎么敢——”?
    张廷玉老练的“扑通”跪倒低头奏道:“微臣没有看到这样一封信,皇上也没有看到,根本就没有这封信”。
康熙爷是何等的聪明呀,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位忠孝之臣的用心良苦,此事唯有息事宁人,烧掉这封祸起萧墙的检举信,把即将燃起的国祸家殃扼杀在摇篮之中。
于是,康熙立即连夜颁旨把检举人,连同贿赂者一起逮捕,送往宁古塔圈禁,一场即将到来的灾祸就在这君臣之间的默契配合下,不声不响的“化干戈为玉帛”了。
    这件事情是如何体现张廷玉忠孝的呢?
    首先,太子犯法既是国事又是家事,既有忠又藏孝。
    因为对胤礽来说,面对皇上,他此番做法不忠。对自己的父亲而言就叫不孝。不忠不孝之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但,他是储君啊,他是未来的皇上。搞不好就要“除旧布新”,推举新太子是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耗费国资不说,稍有偏差就有亡国之虞。何况,这“旧”是轻而易举就可除的吗?遍布朝野的朋党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主子倒台吗?
综上之虑,这位有胆有识的忠孝之臣,甘冒其君犯上之罪毅然决然的烧掉了那封“祸乱”信,其举可称壮哉!
    对上,他完成了一个忠臣的职责。
    对下,他训戒了一个不孝的储君。
    对国,对民,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说古比今,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是多么希望这样不顾个人的荣辱,安危的“能臣忠士”越多越好呢。
    这便是忠孝二字清代版的图腾。
 
阅读(634) | 评论(0) | 转发(1)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