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87740
  • 博文数量: 66
  • 博客积分: 1745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1421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11-03-04 15:02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66)

文章存档

2011年(66)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Delphi

2011-05-25 13:46:14

  研读文章【郑伯克段于鄢】,有二个大的文化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其一是文字,其二是寓意。
    一 、文字
    注意这里有的一些字的古汉语语义:
    例如:多行不义必自毙
    其中的“毙”是指倒下,不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毙”就是“死”的意思。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原意是说:做多了不义之事的人自己就会倒下去的。
    例如: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既,不久,表过去时的一个词。常和“而”连在一起使用。既而。
    大,通假太,大叔就是太叔。
    鄙,边邑。我们常说的“鄙人,鄙意,鄙词”都是这个意思。这是个谦词,它的词义是边邑的本意而来。古代戍守边邑的人以及他所管辖的人,地位卑微,见识短浅,所以发展成现在的引申义。
我们不是在讲古汉语课程,介绍一些古文字的知识是想提醒大家一些汉语言的词,成语的源流,有兴趣,课下,我们在一起交流。
    二 、寓意
    1、提供了战国时期的时代风貌: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郑伯克段于鄢就叙述了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们在其它课程里已经讲了很多,结合这篇课文,我们大概有下面几点启示:
    2、忠孝两全治大国
    “忠孝”精神贯穿始终。不管你是在保卫自己的国家,还是捍卫自己的家族统治。“忠孝”这杆大旗,谁都不敢丢。
    忠,忠于君。孝,孝于上。
    忠和孝放在一起,没有先后。如果非要排个先后,分个座次的话,那一句话就解决了:忠孝不可两全。
忠,是国家的事,天大地大,没有国家大。因为没有了国家就没有了小家。由此看来,孝是自己家里的事喽。也不尽然。中国文字的哲变性就在这里了。
    作为国君,坐在龙书案前处理国家大事时就要“忠”。
    脱下龙袍,回到后宫见到母亲,母后就要行“孝”。
    作为臣子,当朝为官处理国家大事时就要“忠”。
    脱下官服,回到家里见到母亲,父亲就要行“孝”。
    忠的思想是从幼年时孝的思想培养得来。
    孝的思想在成年以后,于忠的延续中得到升华。
    有了孝亲,才会忠君,这就是忠孝思想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缘由。
    不然,我们的祖先不会把这两个子放在一起使用。这是中华国学的精到之处。
    郑庄公的弟弟和母亲联手对自己的打击,报复,郑庄公没有还以颜色。因为此时还是家事的范畴,要顾及舆论,要顾及“家丑不可外扬”。弟弟盖高楼,虽然破坏了国家法度,必定于国家利益伤害是有限的。此时就去制止的话,就会有“挟私报复”的嫌疑。况且,还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理论作支撑,郑庄公心思之缜密不可不说“很高明”。
    但,当弟弟惹出了“贰属”之罪的时候,郑庄公出手了,而且出手就叫他“自毙”倒下,栽跟头,永远翻不了身。这叫“出师有名”。这叫聪明,睿智,智商高。尽管弟弟的倒行逆施,与国为敌,万夫所指。母亲与弟弟联手里因外合倒戈。情急之下出此下策,要和母亲“不到黄泉不见面”,那是万般无奈,只有乾纲独断。事过之后,又谋划“隧而相见”这出悲喜剧,一场宫廷纷争终于以“大圆满”结局。
    这是一篇现实版的“忠孝”诠释教材。有利的证明了“忠孝”思想在古代文化,思想领域的实际作用。
    关于“忠孝”思想的延续,历史颇多记载不胜枚举,颇具深意的一个例子发生在清代大学士张廷玉的身上。
 
 
阅读(788) | 评论(0) | 转发(1)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