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应该让教师充分的表达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效果是怎么样的,这跟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各自的对人对事对文本的看法认知,无论在指导思想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如出一辙。课堂上,我早已抛弃讲——听为基本的或常态的教学模式,倒不是说我不讲了,而是如魏书生所说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之间可通过交流学会的,教师不讲。因为我的实践证明,教师争先恐后去讲出来的那些,大都是没必要讲的,讲不但剥夺了学生找寻自己发展道路的机会,而且助长了他们的惰性——非要等教师将那点东西掰碎了嚼烂了填到他们的嘴里,他们绝不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而且现实昭示:更可怕的是,后来他连张嘴也不张嘴了,再到后来干脆你撬他的嘴也撬不开了,他绝食了。这都是教学方式造成了恶果。
所以,当我听到有人质疑:一门学科,学生要达到基本都合格的水平都不能达到,你有多大能耐让学生各门学科都合格呢?其实,这个问题看似非常合理——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变更的情形下,确实不可能达到;但,稍一分析就能发现:是学生不学习造成的他们的不合格,而现实条件下的教学管理都是在保持不学习的学生继续不学习的前提下而实行的,譬如让不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其他无关智力发育的事情,只要他不妨害其他学生学习就行了,这是许多教师其实也是学校默许的教学管理策略,因为这种策略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被打入不学习的行列,于是就造成了半数过半数不合格的局面。
这不单单是理论推演,现实就昭示着这一点,而且年年昭示;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的教学实践对此有深切的体察——洞察算不上,但,从实践中我窥见到了通向成功教育的途径,而且我就实践了它。或许还有人追问:那么,学生为什么还不朝气蓬勃的全神贯注的在你的课堂上学习啊,说实话,那种学习状态确实依旧没有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是什么原因,先说说你的看法吧?
不如先具体描述课堂状况,因为人们可以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见解,但,现实状况却只有一个:我在八年级里找学生充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文本里的一段话或讲一个小故事,台下几乎没有人听他说什么,而台上的小老师是什么状况呢?他径直自顾自的或有些乖戾举动的兴奋的读他的,罔顾班级里正发生什么,我指示小老师注意班级里正发生什么——他本来是读给其他人听的,现实昭示着他只自顾自的享受他自己的。我对小老师说,别人不听你的,你怎么感受啊?他的表情和语言明示:没什么感受,这是正常的。
现实中,太多的无奈是人们特别是教师将那些可以改变的能够改变的不正常的状况当成了正常的,并以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为根由拒绝任何批评和改变。所以,在以往我写的文章里表示了这样的教学管理的观点:教研,首先是让教师将他干了什么明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越详细越有教研意义——这不是人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的事,不信你体察体察:教师明确无误的详尽的表达他正做的事?他的表达昭示了他的视界,除此之外并不表示什么了。
阅读(707)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