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居然有有心人舉辦了一個給年青人的文化創意平台暨論壇,名字非常道地港式,就叫作MaD(不是此瘋狂,而是彼MaD,Make A Difference,創造與別不同的未來)。會議暨所有活動已於昨天(2010.01.24)結束,由成年人策動,由年輕人幫忙,年輕人參與籌組、拍攝、比賽、爭逐MaD模(即是有能力創造不同生活與眼界,超越自己的年青人模範)。姑勿論水準如何,卻肯定是大開眼界。
因為工作關係,z的休假結識了此活動主要負責人、勰高服務創新顧問(InnoFoco)創辦人陳嘉怡。很佩服她的心思與耐性,比方說,邀來多位世界級意見領袖及創意大師,就已非一人力量可以實行。雖說她背後還有個香港當代文化中心支持,但小一點魄力亦不行。事後她剖白:「搞這個活動,是希望能推動年輕人在個人發展、創業、搵工、對社會、對環境都有警醒及能力去創造不同(Make A Difference)。」果然是個市策高手,每句話都緊扣主題,不容有失。
表面看,只是短短三日的活動,但一個民間團體,能為香港凝聚了一群國際知名的思潮及意見領袖,很是一點成績。陳嘉怡說背後用了足足兩年時間去籌備。看她交出來的名單,就知所言非虛。問到下年會否乘勝追擊?她笑言「老一輩」如她將會選擇退下去,希望這個給年輕人的創意平台,能由年輕人自發撐起來,並持續發展下去。他們今次透過各種活動選出年輕傑出的模範領袖,以Mentor(良師制)人傳人,發掘出色的年青人接棒。
有關教育的創意發現,讓人感動
閉幕時以視象致辭的國際著名創意、創新及人力資源大師Sir Ken Robinson,今次因健康問題臨時取消行程。
Z的休假本來要跟Sir Ken作越洋對話,努力了多次,都陰差陽錯,只能在彼此的留言信箱中「對」了「話」。遵醫囑不宜飛行的大師,因過勞而不能早起的媒體工作者,在十六個小時的時差中,彼此掛念,神交不淺。
話說回來,雖然Sir Ken並非人人都識,可他的演講確是網上熱點,長踞非牟利組織TED的錄像榜首。他公開取笑教育家是大眾心目中的悶蛋(政治正確的地方是,他本人也是搞教育的),絕不會出現在晚宴嘉賓名單之上,就算有人誤踩陷阱,請了位教師,或校長,也肯定下世「無交易」。
他在暢銷書《The Element》中指出現代教育三大流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功元素,但這些元素人人不同。
「偏偏現代教育是隨著工業革命而誕生,喜歡將每個人倒模成一個樣子;
「現代教育傾向只訓練大腦及眼睛;
「現代教育將學科的價值等同薪酬值或市場價值。」
學業零蛋的舞台王者
Sir Ken Robinson觀察到,在世界多個教育體制中,理科跟語言多處於金字塔頂,人文及藝術科目則在最底。而底層科目中,又以音樂跟視藝較受重視,戲劇及舞蹈最受忽視。
他演講時最喜歡引用的一個例子,是著名舞蹈家Gillian Barbara Lynne,她生於20年代,整天坐不定,又多問題。小學老師堅持讓媽媽帶她去見心理醫生,醫生聽完一大串投訴後,跟Lynne說要與媽媽談談,然後扭開音樂離去。兩人在門外看著Lynne翩翩起舞,他的診斷是:「她沒有病,讓她上舞蹈學校吧。」就一句話,成就了這位知名的英國芭蕾舞者、編舞者及劇場導演。她演的《貓》、《舞台魅影》風靡萬千觀眾。
正當企業講創意,Sir Ken與TED多位意見領袖都主張:應該思考何謂創意。他指,弔詭的是事最少有三件:
1.今天入學的小孩,50年後才退休,但卻由一群不知50年後是何光景的人去教導他們。
2.如果教育只是倒模製造,人力市場中又如何找得到有創意的設計師,以及可以賣錢的設計?
3.作為發明IQ測驗的發明者之一,Alfred Binet說其原意並不是要用一把尺去量度所有人,而只是要識別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讓他們有機會獲得適當的教育。但世界不知怎地走歪了。
延伸閱讀:
1.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z的休假
阅读(654)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