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644675
  • 博文数量: 405
  • 博客积分: 5516
  • 博客等级: 大校
  • 技术积分: 41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9-07-05 12:33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2年(16)

2011年(35)

2010年(77)

2009年(277)

我的朋友

分类:

2009-10-10 16:54:28

     (序)醫生和病人之間,到底是一種甚麼關係?一位資深骨科醫生說:「當你有大病求治於醫生時,醫生就是神。」可是當治療不完全成功時,醫生又會摔下凡塵,由神變成一個壞人
 
     是真神?還是壞人?
 
     答案視乎醫生的技術、醫德和愛心,甚至他的一言一行。因為這些全是治療能否成功(或病人會否投訴)的先決條件。
 

 
     阿杰(化名)曾經患過淋巴瘤,1997年基本已痊癒,但仍須定期到醫院覆診。他跟媽媽用了近兩小時向Z的休假縷述的求醫故事,教我深刻體會到醫生一句話的份量可以有多重。
 
     因為不明原因的胸痛、大量流汗和消瘦,阿杰在公開試前夕抽空到醫院驗身,由於X光片上顯示胸前有巨大陰影,被醫生強行(這是阿杰的形容詞)要求馬上住院。但是在醫院耽了數個月,辛苦準備的公開試考不成,翻來覆去的被檢查,依然驗不出病因,所知的,就只有醫生和實習醫生間中拋下的一、兩句話:「還未知你啥事啊。」、「放心吧,你會沒事的。」
 
    
你們沒有一個是好人
 
     在阿杰眼中,巡房或討論病情後,能給他片言隻語安慰的醫生就是好人。相反,話中有殺傷力的都是壞人,不可饒恕的壞人,譬如這幾位:
 
     抽骨髓時向實習醫生們大聲叫嚷:「快啲過來睇嘢喇(快點過來看吧)!」的醫生。
 
     開胸手術前語出驚人:「你這個手術好大,入了去可能不能活著出來!」的醫生。
 
     開胸手術後不耐煩地對他媽媽說:「他只剩幾個月命了!」的醫生。
 
     阿杰的反應其實很正常。當時著名的美國耶魯大學外科系教授 Dr. Bernie Siegel早就察覺:「醫生的態度,因為其對病人的影響極大,常常是治療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只有同情可以建立起治癒所需的關係。」
 
 
別以為我聽不見
 
     他在醫學著作、熱賣多年的Love, Medicine & Miracles(中譯《愛‧醫藥‧奇蹟》中憶述:
 
     「記得多年前,我還是個實習醫生時,在一手術房裡,病人剛做過脊柱麻醉。在聽到工作人員只談論運動時,他很直接的問道:『請你們談談我,還有我的手術,好不好?』想像一下,一個得了癌症的病人,得聽技術人員擔心錯過了一場球賽,或聽醫生抱怨理髮會遲到等,那是多麼的荒唐啊。」(還記得電影《The Doctor》(港譯《再生之旅》中也有類似場景嗎?醫生在強勁的流行音樂聲中,邊嬉戲邊做手術。)
 
     Dr. Siegel的結論是:病人需要得到醫生完全的注意力。即使已被麻醉,或者昏迷不醒,一樣極需關注。
 
     他曾經替一位年輕人開刀,這人雖長得像個足球員般壯碩,但這身形卻形成一些技術上的障礙。Dr. Siegel動手前,看到監察儀上的心跳率為130,於是對已被麻醉的病人說:「雖然你的身形造成一些技術上的困難,不過手術並沒有問題。一切都很好,不需緊張。我希望你的心跳能降回83。」
 
     數十分鐘後,在沒有藥物的影響下,病人心跳率奇蹟地降到83,並且一直保持著。
 
     這就是Dr. Siegel確信的「無意識傾聽能力」。適當運用這能力,並且使病人得到「奇蹟」痊癒的醫生,並不止Dr. Siegel一位。
 
 
未曾同病,如何相憐
 
     其實病人阿杰也曾在麻醉後過早醒來,聽到負責縫合傷口的醫生跟麻醉科醫生在對話:「咦,好像搞錯了啊。」他向我展示胸前一呎長的傷口時,彷彿猶有餘痛。
 
     我們的經歷肯定沒有阿杰和Dr. Siegel那樣多,但被醫生搶白:「幹嘛你這樣遲才來看醫生啊!」、「哦,乜真係好痛咩?」或被護士揶揄:「他真是零舍(特別)怕痛的。」、「真的有事才好按鈕啊。」諸如此類不愉快場面,你多少都會經歷過一點吧。
 
     「能與病人認同,那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可以解釋為甚麼最好的醫生,通常都是自己得過重病的。」Dr. Siegel這番話,彷彿是為電影《The Doctor》的主角(經喉癌折騰而終痊癒再度執業)度身訂造。
 
     雖然我們都不希望遇上的好醫生都患過重病,但是重病患者卻肯定不想遇上目中無人(只有病例)的壞醫生。
 

 
外一章
 
1.你有救了!
 
     暗示治療安慰劑(Placebo)的成功,其實最能反映醫生說話的重要性。
 
     有這樣一個經典的故事:
 
     1957年,賴特先生患了嚴重的淋巴癌,必須靠氧氣幫助呼吸、靠鎮靜劑維持生命。當他聽說有種新藥正在試驗時,他熱切希望加入受試。雖然不少病人注射後情況不變,甚或更糟,但賴特先生的腫瘤卻在幾天內縮小一半,還可離開病床駕駛飛機。
 
     兩個月後,負面的醫學報告出縣賴特先生迅速打回原形。
 
     這時,負責治療的心理學系Dr. Klopfer虛張聲勢,讓賴特先生相信有一批雙重藥效的新貨。儘管注射的僅是水,但賴特先生又一次奇蹟康復,駕飛機再闖九霄。直到兩個月後,全國公佈該批新藥無效,賴特先生重返醫院,情況惡劣,終告不治。
 
     與其讓壞醫生影響心情何不自行擔當好醫生的角色,告訴自己:你有救了!曾經有數據指,即使病人服用的飲是安慰劑,但如果他們相信其真有藥效,起碼有25至30%病人的病情會有改善。
 
 
 
2.後記:
 
     Z的休假已忘了阿杰的真名了,卻忘不了他拉開上衣向我展示胸前那條十二吋「長拉鏈」時的複雜眼神!想來,是集痛楚、委屈、不忿各種感受於一身。本已不易忘記,更何況每天洗澡,傷口都觸手可及,一摸下去,等於啟動了人肉記憶體。
 
      當年剛迷上Dr.Seigel的書,書中充滿金句,如:「醫生接受病人的處境,可以幫助病人獲得治療與心理的平和。」有次工作路經沙田銀城街某醫院的醫學大樓,瞥見入口處的告示板貼了這篇文章的剪報,想是有心人剪出來的,倒不知這個「他」是病人、社工還是醫生?
 
     後來再往復幾遍,都見剪報安然展示,相信它作為一篇文章已起了應有作用,也獲得相當的尊嚴了。只可惜有心人標錯了出處,將文章來源誤作《明報》,哈哈,實不相瞞,當時年紀小,真有衝動要找病人聯絡主任作出澄清,後來隱隱覺得多此一舉,就由它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Z的休假
首次發表於《香港經濟日報》
 
 
阅读(554) | 评论(1)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09-11-08 02:15:49

心靈的治療,相當重要。尤其當躺在病床上,全無反抗能力時,人特別孤寂,特別沒有自信。醫生的每一句話,影響力如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