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封面) 食物可以傳遞人的情緒和感受?
西班牙小說《濃情朱古力》滿紙都是這方面異想天開的戲劇性描寫。
生為么女,注定要侍奉寡母終老的蒂塔,雖與培羅熱戀卻不能結合,還被迫要幫忙預備情人和姐姐的結婚蛋糕。她流不完的眼淚,讓蛋糕糊濕糯,又讓蛋白酥皮糊變稀。
悲傷可以傳遞
悲傷的眼淚會否影響蛋糕的美味?
廚娘娜嘉連忙舔舔手指上的糖霜,幸運地發現糖霜依然好味道,但不知為何,她突然被一種強烈失落和惆悵所壓倒,痛哭竟夜也不知歇息。
婚宴上的賓客更手足無措。他們吃過蛋糕後,彷彿患上一種食物「中毒症」,每個人都感到一種鑽心的疼痛和莫名的惆悵,止不住抽泣和狂嘔……
小說家豐富的想象力和誇張手法無疑教人嘆為觀止,但美國心理學家及營養學碩士Marc David告訴我們:這幕經典場面在現實世界一樣會發生。
憤怒可以感染
他曾跟朋友聯袂到西北太平洋的奧卡斯島參加太極研討會。每一晚,他倆都以愉快的心情準備晚餐,其中更融入了學習太極所得的充實感和奇妙經歷。所有人都很喜歡這些充滿了喜悅的食物。不過,最後一晚,兩人因小事在廚房爭執起來,最後互不瞅睬。很奇怪,這次的晚餐讓很多人吃後覺得胃痛,並且抱怨很難吃,以致太極老師十分狐疑,親身到廚房去詢問他倆到底放了些甚麼特別材料進晚餐裡。
Marc在其飲食文化研究專書《Nourishing Wisdom》中,詳細記載了這件事,並剖白「我們都很清楚,是因為兩人不和的情緒而『污染』了食物。」
愛心可以溫暖眾人
別以為這只是洋鬼子的謬論,香港素食學會會長周兆祥也有類似見解:「如我那天身體不適,或者情緒很不愉快的話,就最好不要入廚房。因為無論身、心狀態欠佳,都可影響自身能量場,進而殃及鍋中的食物。」
他認為,一頓好食物不是用最名貴、最罕有、最豐富來衡量,相反,重要的是「這些食物是否用愛心去栽種、用愛心去發售、用愛心去烹煮、用愛心去分配上碟。最後,是否用愛心去感受和進食。」因為,人們積極和正面的情緒,會跟其他生物體起著相互作用。
用這套理論去詮釋《濃情朱古力》中的婚宴場面,還有Marc David在奧卡斯島上炮製的「加料」晚餐,一切就變得和乎情理了。
古文化等待知音
不過,我們自小唸的健教、生物好像提都沒提過有這回事哩。即使事事精於計算的營養學,亦沒有涵蓋這方面的內容。
反而香港素食會曾經一度每周六舉辦的禪食午餐,據周兆祥博士解釋,正是「希望推廣這套飲食新概念。因為吃,不光是吃物質、吃營養,還需要汲取能量,感受愛心。」
雖然,這從科學角度來說暫時是頗難理解,亦欠缺儀器去量度,但是,綠色自由人周兆祥卻指出,古代人反更理解這回事,在中國、印度等古代哲學系統中,都有述及這種飲食文化。
古文化隨時間湮沒者不少,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一日三餐的「例行公事」,在吃排場、吃潮流、吃口味以外,重新正視吃愛心、吃能量、吃態度的意義?
用心去吃
身體是獲得營養信息的一個重要來源,理由很簡單:它不會說謊。
——Marc David
但是,多少次我們的眼睛被美食吸引,我們的鼻子被香味俘虜,我們的腳步被習慣帶引步向街中食肆,一頓例行公事的飯又擺在眼前。
該吃?還是不該吃?
熟悉心理學和營養學的Marc忠告我們:「吃的時候,用心選擇。」
真正飢餓,才去吃。
身體飢渴些甚麼,才去吃。(注意:想要朱古力、雪糕、薯片的不是你的:「身體」,而是你的「心志」)
全心全意,才去吃。(不但要吃食物,還要吃周圍的氣氛、顏色、氣味、談話、同桌共餐的人)
吃過以後,靜心聆聽身體的反應。
吃過以後,就停止再吃,甚至完全不去想它。
這就是Marc所提倡的「飲食人生五步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Z的休假
阅读(441)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