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4月,有五百條法國好漢在馬賽聚集,推行「慢慢吃」運動(慢食運動)。他們的主題是:細嚼慢嚥,是最佳的思考時間。
哲學家團認為,花六小時吃一頓五道菜大餐,可以幫助他們思考人生的意義。素來自命「識飲識食」的香港人,不知道有何看法?是不假思索笑人無聊?還是親自試一頓「有助思考的飯」,求證腦袋轉數減慢,是否被速食文化所累?
人間美食堂
這些法國現代哲學家為何會有享受美食、思索人生之舉?這條吃的思維,是集體 DNA 印記,有跡可尋。
大文豪巴爾札克老早說過:「豐盛而道地的家鄉料理,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思與研究,使得每道菜都成為一道哲理。」
盡管他家鄉 Tours 的美食不如巴黎料理般豪華,但與其人間喜劇系列小說同時留芳的家鄉菜 Rillettes(熟肉醬),Auxerre 一地的名菜 Civet(紅酒洋蔥燒野味),在他來說,仍是孕育天才的最佳養份。
難怪到巴黎或近郊親近藝術氣氛的留學生,即使阮囊羞澀,也愛從超市細意挑選各類美食,與家中小焗爐作伴,由開胃酒和前菜吃到單尾甜品和咖啡啦。
為法國美食主義放下奠基石的布里亞‧薩瓦蘭也講過嘛,美食不僅是舌頭、鼻子、眼睛等感官的享受,站高一個層次,每一道菜都隱含了人類對於一切知識的尋索與反思。
快餐失樂園
無論是十八世紀由奧爾良攝政王帶頭吃旺的精緻晚餐,還是流行到十九世紀的美食挑情屋,或者二十世紀女性愛死了的燭光晚餐,美食聚會由來都是法國人最極致的喜悅。
不過,二十世紀速食文化崛起,逐漸蠶食講究精緻、慢用、禮儀的法國傳統。法國老饕們驚呼「Oh, la la」的心情,怕且跟眼見中國傳統飲食養生文化被揚棄的孔子差不多。
在限時限刻,以飽肚先行的快餐店,便宜、夠件頭、夠快戰勝了一切。吃,到底是為了填滿真空開會可能鼓譟的肚皮,還是為了充塞午餐時段被工作集中營放逐的心靈空虛?根本已不重要。緊跟飲食Guidebook(指南書)尋幽探秘,與同事 gossip(聊八卦)才是正經。
身心合一道
真正的吃,是連結身心的一個重要行動。心理學兼營養學家 Marc David 在《Nourishing Wisdom》一書中白紙黑字指出:「我們不單只是飢渴食物,還感受不足,也飢渴口味、咀嚼、感覺、享用的心情、菜色、聲音和滿足感。如果持續缺乏這種對吃的完全經歷,將自然的趨向於愈吃愈多,仍然覺得不飽足。」Voila,這就是了!
為甚麼有人吃到撐著肚子還要再叫甜品?為甚麼有人橫掃雪櫃所有藏品,還是被飢餓感所困擾?原來,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曾真箇在吃。嘴巴是在動,但心卻不在場,不是大腦忙於計算,就是神遊別處去了。這時,就算你依足美國農業部的飲食金字塔指引,仍然吃不到充份的營養,因為身心仍然處於飢餓的狀態。
為了自己好,地球好,尊重整個進食的體驗,吃下所有桌上桌外各種色香味跟人情味,才對得起自己,也是實踐體內環保的正路。(隨便「吃」過,事後又服補充劑,哪裡是辦法呢?)
飲食語錄
「放鬆心情進廚房,把所有不快的事情都留在廚房門外。」 ——麥可‧ 亞貝瑟拉《禪食使你健康》
"Chew your drink, and drink your food."(要將食物跟唾液完全混和,然後才下嚥。) ——印度聖人甘地(Mahatma Ghandi)
「如要建立身心健康,不要將工作與煩惱,或其他事情帶到飲食之中。」 ——葉榮坤醫師,香港素食會期刊《茹素》
「烹飪不光要注重材料,工具的選取亦有決定性效果。當你選定烹飪工具時,煮食的意念亦告成形。」 ——藤野真紀子,日本知名糕餅專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Z的休假
阅读(557)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