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120295
  • 博文数量: 25
  • 博客积分: 1400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30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12-30 10:54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25)

文章存档

2011年(5)

2010年(2)

2009年(18)

我的朋友
最近访客

分类:

2009-04-19 10:45:05

 
《夜曲》
《多瑙河之波》
 
阅读(1933) | 评论(12)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chinaunix网友2010-06-17 19:16:16

《皇帝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 《皇帝圆舞曲》赏析 本曲作于1889年秋,同年十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当时作者已年过花甲。这首圆舞曲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其中序奏部分采用了并非圆舞曲节奏的2/2拍子。整个乐曲给人以端庄严肃、富丽堂皇的感觉。 序奏部分为C大调,2/2拍子,三部曲式。开始,乐队以从容不迫的速度揭示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音乐,仿佛是在舞会正式开始之前,人们纷纷步入舞池时的情景。 序奏的最后,出现了富于男性特点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极为抒情、优美, 正是后来的第一圆舞曲主题的变奏形式,使人联想到男士们邀舞的场面。 第一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 前半部分以徐缓的速度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人们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场面,后半部分的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喻示着参加舞会的人们都开始翩翩起舞。 第二圆舞曲为降A大调,二部曲式。流畅的旋律充分地体现出了施特劳斯圆舞曲所独具的特色。 第三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第一段的音乐体现出富于变化的美;第二段音乐富于男性气质,气氛变得富丽堂皇,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chinaunix网友2010-06-17 08:49:38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赏析 这首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第一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

chinaunix网友2010-06-16 07:00:00

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全名为《在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畔》,是约翰 施特劳斯所作170首圆舞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于1867年。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维也纳陷入了深深的消沉之中。为振奋人心,作者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的委托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曲名和创作动机源自德国诗人卡尔 贝克题献给维也纳城的诗句,“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半年后,作者把它改编成为管弦乐曲,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他国家,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而后合唱曲也开始流行,歌词由诗人格尔纳特重新创作。 【作品欣赏】 此曲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的结构写成,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一开始,由小提琴用碎弓轻轻奏出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出了全曲的主要音调。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

chinaunix网友2010-06-15 00:42:08

蝙蝠序曲--轻歌剧《蝙蝠》小约翰 施特劳斯 蝙蝠序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用其所作轻歌剧《蝙蝠》中动听的旋律缀合而成的,也是整部歌剧最著名的一首乐曲。 于1874年春写成的三幕轻歌剧《蝙蝠》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16部轻歌剧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歌剧的脚本是根据法国剧作家梅拉克和拉·阿列维的喜剧《除夕之夜》改编而成。同年4月5日在维也纳首演。剧情梗概是这样的: 一次假面舞会上,年轻的埃森斯坦伯爵给朋友法尔克开了个玩笑,趁其喝醉,将其打扮成蝙蝠模样。从此,法尔克得了个“蝙蝠”的绰号。《蝙蝠》一剧亦得名于此。除夕之日,埃森斯坦因侮辱他人获罪入狱八天。当晚,法尔克劝心情不佳的埃森斯坦先去化装舞会消遣一下,然后再陪他去监狱。埃森斯坦妻子罗莎琳达的旧情人阿尔弗莱德听说此事后,想趁机与罗莎琳达旧梦重温,不料却被前来带人的监狱长错当为埃森斯坦带走。舞会上,埃森斯坦没有认出戴了面具的罗莎琳达就是自己的妻子,百般讨好,大献殷勤。罗莎琳达趁其不备,偷走了他的怀表做为埃森斯坦如此行为的证据。午夜,法尔克送埃森斯坦到监狱,罗莎琳达也为解救阿尔弗莱德来到监狱,终于真相大白。埃森斯坦和罗莎琳达先是相互指责,

chinaunix网友2010-06-13 23:01:32

《安娜波尔卡》赏析--波尔卡与约翰 施特劳斯 波尔卡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源于波斯尼亚(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一种民间舞。波尔卡是(Polka )这个词的音译,它是从波斯尼亚语“半”字演变而来,意思是说这种舞的舞步比较碎,是以半步为基础的。波尔卡本是捷克乡村舞蹈,表演方式主要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是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尽管它是由捷克民间舞发展而来的,但是一些史学家们却认为它是一位农家少女在星期日为了自娱而发明的。 波尔卡舞曲常用三部曲式写成,速度较快,音乐性格轻快活泼,优美生动。乐曲前奏常加有短小引子,较少用附点音符,节拍重音常常落在第二拍上。它的节奏有以下几种: ××× ××‖ ×× ××××┃×××× ××‖而结束的节奏是:×× ×0 。 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1840年,捷克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迅速地进入到巴黎市的沙龙和舞厅。富有浪漫色彩的法国人,对波尔卡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许多舞蹈院校开始教授波尔卡。由于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