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前在一个台商的聚会中,听说有人带来一种叫 割包 的台湾小吃,不到二十个,一下子就分完了,猫猫迟到,没有尝过,只听到在场的人赞不绝口。过年后有位台湾姊妹特意再做这道小吃,猫猫一看那盆卤肉,跟我家乡的客家猪肉钵 有点类同,同是五花肉,一味煮、一味蒸;一味偏甜、一味偏咸。
朋友说卤肉要隔夜做好,放冰箱,第二天把上面凝结的油脂去掉再煮... ...我才忽然想起小时看奶奶做猪肉钵也有这个程序,怎么会漏掉呢?某些传统的细节,若无人做无人记,真的好容易遗失。
回头说割包,包子除了形状外,没什么特别了,现在有些超市可买到,反而最特别是酸菜和花生蓉,酸菜也可以买现成的,不过自家制的可能更有家的味道吧,这道台湾小吃发源不在台湾,在福州,去年重修相公家的族谱,最后一次南迁的上代在福建,如果老爷在生,应会喜欢这割包,不过花生不要磨得太细,他喜欢有点颗粒。
改天把这道中式汉堡包变化一下... ...今天先记一笔。
「」(:Koah-pau,日常惯以读作「Gùabāo」;有时写作「刈包」而读音相同)。为一种发源自的。是以长椭圆扁形面糰皮,对折起来包覆馅料的食物,传统上的馅料通常不外片状、、及这几样,也有为了健康因素以瘦肉代替五花肉的。因为其形状及内馅,所以在亦被称作虎咬猪。
与酸菜比较合得来的是谁?是不甚高雅、难得吟咏的肉类。东北大姨烹制酸菜时,常慨叹,这家伙啊,最喜油了。也难怪,卿本贫寒,理应增点脂肪,增点热量。肉也怪,一经与酸菜相识,马上减了肥,去了腻,增了香,犹如花哨女子洗却铅华,返朴归真。 酸菜不但挑伙伴,还挑料理方式。对它,你煎不得,炸不得,溜不得,烤不得,打不得,骂不得。通常,东北人有四种食法:一曰炖;二曰炒;三曰包;四曰生吃。 |
阅读(148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