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零花钱,您可以从电脑钱包中给他转账5美元。此外,当您驾车驶过机场大门时,电脑钱包将会与机场购票系统连接,检验您是否购买了机票。
“您可以亲自进入地图之中,方便的
找到每一条街道或每一座建筑。
“音乐将不再存储于CD或者磁带等笨重的媒介中,而是存储在一台服务器上,供用户通过互联网下载。”
这是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轰动一时的著作《未来之路》中预言的几个场景。这本276页的书被认为预测了微软乃至整个科技产业未来的走势。盖茨写道:“虽然现在看来这些预测不太可能实现,甚至有些荒谬,但是我保证这是本严肃的书,而绝不是戏言。十年后我的观点将会得到证实。”
13年过去了,盖茨书中的预测大多成为现实。如今的信用卡及eBay服务开启了电子商务时代;虚拟的第二人生(Second life)提供完全模拟现实的生活体验,Google earth提供的地图几乎可以覆盖地球上任何地方,甚至可以看到你家窗户;而苹果的iPod则在数字音乐上拔得头筹,大获成功。
今天,没人可以低估信息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这场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革命,让人类社会发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资源——信息,并从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像200年前的蒸汽,100年前的石油。不同的是,很少有一个行业如同IT产业一样,拥有着无限的想像空间与革新余地。而技术作为重要的推动力,推进着整个行业集体智慧的不断提升。
过去几十年间发生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无论网络泡沫破碎时有多少家公司倒下,那些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能够获得广泛应用的技术公司都活了下来,找到了赢利模式,并最终缔造商业奇迹。比如1970年代的Intel、1980年代的IBM和1990年代的霸主微软,以及如今大有垄断互联网之势的Google。它们的崛起无不伴随着一个颠覆性技术的到来:微处理器、PC和网络。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是“颠覆性技术”这一理念的首创者,他在1997年出版的《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将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两种模式。颠覆性创新是主角,它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往往改写整个产业的命运。比尔·盖茨曾经戏言:“自从克里斯滕森提出颠覆性理论后,出现在我桌上的每一份提案都自称是‘颠覆性的’。”这一理论也受到了英特尔及思科等高新科技公司管理层的追捧。颠覆性技术的本质在于以新兴的、更便宜、更简便的技术取代目前的主流技术。
在克里斯滕森看来,创新者两难境地的核心是,一个成功的公司,如何保证它的产品不会被新的技术挤出市场。在其新近出版的《创新者的修炼》一书中,克里斯滕森为技术巨头开出药方,现有技术巨头不仅需要维持曾经的技术优势,还应该对颠覆性技术有所预见。互联网和开源软件带来的变化是,很多技术不再由单个公司控制。技术的边界不断打破,进而突破产业和商业的界限,技术和商业相互融合体现的价值日益明显。比如,IBM在大公司中最早支持开源软件,它通过向服务转型,把自己定义为向顾客提供整合的信息技术服务,通过了解、支持来自开源社区和其他公司的技术,把外部技术融入自身商业模式之中并由此获利。
看看Google、Intel、微软、IBM等技术巨头的未来技术规划,从云计算、虚拟化到随时随地上网等,未来技术不再仅仅是工程师驾驭的产物,而是创新精神与商业智慧的巧妙结合。到现在,它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从技术发展与商业进步的集体智慧中获利?如何将外部技术融入自己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怒放
2007年10月,Google和IBM两大巨头宣布合作,通过为大学提供硬件、软件和服务推广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美国首批6所大学可以使用其基于云计算的数据中心进行远程研究。云计算开始火速窜入大众的视线。随后的11月,IBM在上海向金融机构等行业客户推出蓝云计划(Blue Cloud),使金融机构可以在远程数据中心进行复杂的大量计算,加快反应能力。2008年春季开始,IBM将会提供适用于云计算的服务器电脑,包括主机。
阅读(376) | 评论(0) | 转发(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