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275898
  • 博文数量: 536
  • 博客积分: 2532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5930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8-03-11 13:4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536)

文章存档

2011年(1)

2009年(114)

2008年(421)

我的朋友

分类:

2008-08-08 11:31:59

卓越绩效管理的真面目

 

”概念起始于单纯的产品质量控制,其鼻祖理论“六西格玛”“诞生”于摩托罗拉时仅是生产控制的方法,包含企业流程设计、改造和优化技术等与产品质量最为密切相关的几大质量控制要素。

 

  随着实践和理论的深入,这种单纯意义上的产品方法已经难以更高标准地控制产品质量,产品的幅度被无限扩大,从而形成了更严密而全方位的—“全面(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也即ISO9000。目前这一认证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并且成为大部分国家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但实际上,许多国家更看重企业的管理规范程度而非被认证企业的产品质量。还有,无论TQM涉及的方面如何复杂和全面,仍然以产品质量为核心。

目前颇为流行的“卓越绩效准则”,强化了TQM中“全面”的理念,囊括了的所有环节;而的核心—产品则被淡化。另一个显著的特点,“质量”被“绩效”取代,其理论逻辑是“一个各个方面都很规范的企业,其产品质量必然是好的;而这样的企业必然能够达到最佳的绩效”。

 

  “卓越VS“质量管理”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依靠产品质量对美国市场产生极大冲击,促使美国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管理,时任美国商业部部长的波多里奇(Malcolm Baldrige)主导制定了美国的国家质量法案。这套准则主要用来指导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并为作为企业改进质量成效的评估工具,也是“波多里奇质量奖”评定依据。与“波多里奇质量奖”几乎同时产生的日本“戴明质量奖”、“欧洲质量奖”均与TQM的理念基本一致。当时各国都意识到产品质量与企业管理各个环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中被纳入了更多的管理因素,大大超出了摩托罗拉的“六西格玛”,但其主线仍是以“产品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卓越”是面向企业整体经营效果的管理体系,产品质量显然是应有之义;质量管理则是面向产品质量控制的管理体系,显然有力支撑企业整体经营效果。前者是最高层面的企业管理系统,后者是较低层面(质量层面)的管理系统;前者旨在以“绩效”为主线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直接着力于“企业素质”;后者则是以“产品质量”为主线促企业整体素质提升,直接着力点是“产品质量”。

 

  但“卓越绩效管理”为什么要加入“质量管理”队伍呢?

其主要诱导因素在于“认证”二字。TQM其实已作为一种市场准入标准,目前很多中国企业积极做ISO质量体系认证并不是为了提高质量或者提高管理水平,而是为了进入某市场所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即便管理水平达到了ISO的要求标准而没有获得认证部门的颁证,该企业也不能进入特定市场。“卓越绩效管理”一旦成为“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就会很容易被熟悉了ISO质量认证的企业所接受。说到底,这里面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素。实际上,“卓越绩效管理”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绩效管理理论和手段。如果沿用我们习惯的说法,实在应该叫做“全面绩效管理”更为贴切。而“卓越”和“全面”在字面上的区别,似乎要说明“卓越绩效管理”追求得更加完美。然而,企业各个管理环节都达到完美的“全面”难道不也正是“卓越”的吗?

 

热点推荐:

 

阅读(13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