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03805
  • 博文数量: 152
  • 博客积分: 1885
  • 博客等级: 上尉
  • 技术积分: 1306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7-13 16:51
文章分类

全部博文(152)

文章存档

2013年(1)

2012年(17)

2011年(19)

2010年(109)

2009年(6)

我的朋友

分类:

2010-01-07 21:30:10

我国“农远工程”在三种模式的教学应用策略探究

一、教学光盘播放点

(一)教学应用策略

“农远工程”中的光盘资源有五类:课程教学类、教学素材类、专题教育类、教师培训类和学习指导类。在不同学科教学中, 教学光盘有多种应用方式。老师不能完全照搬光盘中的教学过程,而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等实际需要,来重组资源和组织教学。

1、播放式教学

播放式教学适用于师资紧缺的学科(如英语)以及一些专题活动课程。教师可依托课程教学类光盘的播放,指导学生掌握其中的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调整光盘播放的进度和播放的方式。如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实际,利用光盘中的素材,向学生展示交通规则、文明礼貌规则和祖国山河的风貌,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爱国热情,扩大视野,缩小城乡差距。

2、播放?解说?讨论式教学

采用“播放?解说?讨论式教学”可以弥补光盘教学交互性差的缺点,但要求教师具有比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时除了安排合理的暂停和讲解以外,还要根据光盘里提供的教学情境设置相关主题供学生讨论、练习和演练等。

在播放学光盘时,当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或者与农村学生生活脱节的内容,教师应适当地暂停光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知识迁移,然后继续播放。当电视机内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或者讲到重要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暂停播放,让现场学生再重述一遍,这样能引起学生注意,把握学习重点。当播放到教师提问时,有必要暂停播放,让学生也跟着思考、回答和讨论教师的问题。在现场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予点评。也可穿插机内学生的讨论发言,与现场学生相互补充和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鼓励和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利用问题驱动产生了电视机内外的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如在小学语文课文言文《两小儿辩日》的第二课时教学中,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读通课文,在第二课时里教学光盘主要安排了以下几项教学内容:①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②练习朗读标出的这四句话,读出感情和韵味;③三个人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课文;④练习背诵全文,然后为动画片《两小儿辩日》配音;⑤说说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⑥练习表演这个故事,再现两小儿辩日的情境,建议一组文言文表演,一组用白话文表演;⑦布置任务,学生如果有兴趣,课后查找有关资料来回答两小儿争论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光盘的提示,有效地展开教学。在“标出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练习朗读标出的四句话”、“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和”练习背诵全文”这几处,必须及时暂停光盘的播放,让学生按要求默读、勾画,练习朗读、背诵。在学生观看光盘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巡视辅导,并组织检查和交流,直到学生的学习达到要求时才继续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光盘的教学功能,教师可按照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光盘创设学习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悟课文的意境,在电视机里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把光盘的播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光盘的优势。

还可考虑播放教学素材类的光盘来辅助教学,例如英语单词的发音、化学反应的过程、生物实验的环节等。播放这些直观、生动的素材,创设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析

在光盘播放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光盘资源的使用者以及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组织者。在这种条件下,在技术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不高,但对教师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的能力要求提高了。教师需要先熟悉DVD光盘的内容,理解光盘中的备课思路,分析光盘教学资源和教学实际,针对光盘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选择和加工,设计资源展示的方法和顺序,穿插必要的讲解辅导和讨论环节,把光盘内的资源转化成适合在课堂上用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中,学生的角色主要是资源和信息的接受者和赏析者。如果教师合理地设计资源展示方法和顺序,就可以实现电视机内外师生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感、学习兴趣、表达能力和技能训练等方面都能得到增强。

二、卫星教学收视点

(一)教学应用策略

卫星教学收视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方式:卫星资源直播式教学和资源整合式教学。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卫星资源直播式教学

卫星资源直播式教学,是指通过卫星接收端接收的资源没有经过加工,直接在整堂课中使用。这种教学又分为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同步教学要求老师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学生收看正在直播的教学节目,由“收看前教师指导-组织学生收看-教师总结”三个环节组成。异步教学需要教师先下载同步课堂、专题讲座等资源,再针对这些资源备课,然后让学生观看,由“课前教师引导-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有目的地收看-教师总结”四个环节组成。

在师资条件有限的部分农村中小学开设英语、信息技术等科目,就可以采用卫星资源直播式教学,学生在教学节目里老师的引导下一起学习。以英语课为例,卫星播放的英语课堂能用清晰、标准的英语发音带领学生跟读、看图说话和模拟对话等,还能创设不同的英语会话情境,培养学生语言的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不仅弥补了师资方面的不足,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和共享优质资源的机会。但是采用卫星资源直播式教学时,信息是单向传输的,缺少互动。所以,教师最好在收看节目以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来决定是否组织全班学生再重复收看难点部分,或者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以弥补单向传输的不足。

2、卫星资源整合式教学

卫星资源整合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及认知水平,将接收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加工后形成教学光盘或者课件,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教学目标确定-引入资源-师生参与活动-课堂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引入资源来丰富课堂:

①引入资源,增加趣味性。在卫星IP资源中,有很多以游戏形式组织的资源,如果在上课之前展示这些资源,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产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②引入资源,创设情境。在讲课之前,播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和动画等素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上小学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产生强烈抗议的震撼效果,引发激昂悲愤的情绪,有利于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

③引入资源,模拟过程。在物理、化学等课的教学过程中,播放实验过程和现象的视频资源,能让学生对各种现象、过程在初步的了解和印象,进而产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学习的探究热情。

在“师生参与活动”环节中,可以采用的方式有:

①基于情境的活动。该方式与模式一中的“播放?解说?讨论式”类似,但是资源更加丰富,主要用在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课堂教学形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但利用丰富的资源展示故事情景、模拟各种真实情境,把教师的讲解与呈现的情境相结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师生的交流互动,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②基于问题的活动。该方式是以问题为活动的中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态。通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重构认知结构,培养各种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适当的问题,过于模糊的主题或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将使活动变得没有意义。而要尽量选择与现实世界中的情况相接近的问题,却有一定难度,且又要求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围绕问题分组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观察,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指导。

“课堂评价”环节可以通过学生完成练习和汇报讨论结果来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或活动后,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提供一些配套练习(通过卫星资源下载或从其他途径获得的练习资源)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有时也可将练习做成交互式的课件形式,让个别学生在讲台前的计算机上操作,通过大屏幕投影,让其他学生也能看见。评价讨论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时,可以让小组成员代表汇报讨论结果,然后由教师点评以及各小组互评。

(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资源的使用者、加工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备课,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包括导入、讲授、讨论合作学习和必要的练习巩固等。根据教学活动,浏览和分析接收的教学资源,决定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应用资源,或者进行加工编制成更适合本班学生使用的资源,或者重组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激活课堂,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应用IP资源适时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学习;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事动态;组织学生观摩影片;召开主题班会,丰富集体活动;组织观看专题教育片等。

在教学中,学生的角色主要是卫星资源的接受者和赏析者,同时经过教师的演示,可以间接地实现部分资源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也可以利用卫星设备和资源在课外开展个别化学习,进行自主和探究式的学习,成为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

三、计算机教室

模式三在教学中的应用,除了可以借鉴模式一、模式二条件下的教学应用,还可以开展群体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协作式学习。

1、群体式教学

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中,采用群体式教学,教师可利用网络广播系统,在同一时间内,把相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操作的演示和现象的展示)清晰地呈现给整个班级的学生看。学生在计算机教室真实的环境中,观摩、学习教师的操作过程,并在这种环境下练习、巩固和提高;教师在演示过程中附带必要的讲解,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某些教学软件进行监控,防止学生过分偏离教学目标,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补充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

2、自主探究式学习

计算机网络的丰富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环节是: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自主搜索网络资源→自我检测→教师点评分析。教师在课前整理好相关的材料并发布到局域网,课堂上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任务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所要探究的主题和自身的情况,学习教师提供的辅导材料,并搜索网上的相关资料,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适当地进行小组讨论或向教师寻求帮助),来探究建构解决方案。在学生个别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对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的个别指导。教师还可以组建专题学习网站及Webquest网页,供学生课后或结合课堂教学展开探究学习。

3、小组协作式学习

小组协作式学习可以应用在学科的学习,也可以用于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也可以用于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它的一般环节是: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浏览网络学习资源→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作品→展示作品→师生评价总结。

教师要选择有一定难度又足以引发探究的问题供学生协作学习,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丰富的资料和网址 。教师要明确小组分工,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搜索与加工信息、讨论与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究和合作的学习能力。在展示作品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的成果,介绍分工状况以及如何开展协作活动等。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口头交流、书面汇报或者提交电子作品。评价时,做好采取各协作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支持。学生通过使用搜索引擎等工具软件,获得大量的相关链接,再根据分配的任务和个人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浏览。网络环境不仅让学生得到知识性的资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在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开展协作学习之前,教师整理准备了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组织和明确小组的任务,让学生的协作学习有了明确的导向,不至于产生迷航现象;在学生协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辅导小组更有效地讨论;在评价环节中,必要的总结能弥补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不足,适当的鼓励能使学生对协作和探究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是资源的加工和使用者,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使之成为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的工具。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网络环境结合起来考虑,注重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包括提出问题、体验探究、讨论归纳、拓展学习等环节。要根据教学活动重组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构建基于网络的以学生为中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的自主和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辅导,以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并且有必要与学生进行对话,帮助他们将学习过程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我探究的学习者,是各种资源的享有者,学习的目标也从传统的单纯学习转变为学会学习、思考、创造和交流。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一些具有良好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能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导,让他们充分发挥见解,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硬件配置模式,为“农远工程”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农远工程”不能仅停留在关注技术的使用,而应实现由技术层面向教育应用层面的转变,注重软件和潜件的建设,充分利用硬件设备,完善软件资源,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探索三种模式下的教学应用策略,不断提高应用效能,使三种模式配置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农远工程”系统中的各方面因素得到优化,真正实现“农远工程”的目标,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

阅读(358)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