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5249217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10-01-17 03:42:38

  “只要我们大家努力来劳动,幸福生活一定会来到”,像这首澳大利亚的民歌所歌唱 的那样,劳动创造了世界,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容与以往有了根本的不同,人们对劳动的态度也 在发生着变化。但是,在许多国家,劳动依然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和应该具备的美德。在德国,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在日本,人们常常利用星期 天来干家务劳动,体验生活的乐趣;在美国,许多企业都重视技工的培养。

  热爱劳动从孩子抓起

  据日前的一份调查显示,美国孩子每日劳动时间是72分钟,韩国是42分钟,法国是36分钟,英国是30分钟,中国孩子每天仅劳动12分钟。    

   德国人的动手能力很强,这与德国人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内容有很大关系。在德国,孩子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 务。记者的朋友约翰有两个孩子,9岁的凯斯和11岁的乔治。他们家生活很富裕,但每个月才给每个孩子30欧元的零用钱,而且这30欧元也不是白得的,孩子 们要帮家里干一定的活才能领到:乔治负责为花园里的各种植物浇水、翻土以及擦洗汽车;凯斯负责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外出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如 果他们想要买玩具或者买书的话,那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每逢暑假,两个孩子都要顶着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报纸。记者对约翰夫妇的“残 忍”表示不理解。他们却说:“与其让孩子做寄生虫,不如教给他们劳动的技能。”不仅德国的家庭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热爱劳动,德国学校里也开设了内容丰富的劳 动课程。柏林埃思理学校校长穆勒博士告诉记者,德国小学每周有两节手工课,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制作陶器等;中学设有劳动学课和操作课两部分,既要 学习劳动价值与报酬、工人基本素质等理论,还要学会制图、缝纫等实用技能。此外,德国中小学都设有专用教室,分为金属加工、木加工、烹饪、办公室管理、缝 纫和编织五大类。

  日本人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日本的小学课程除了设有图画课、美工课外,还开设了家庭课、生活课、校外学习课。家庭课上,孩子们可以学会缝纽扣、洗衣服、使用菜刀、做日本家庭爱吃的酱 汤,以及如何有计划地花钱等。生活课的面比较宽,往往只有一个大的课题,其余就让孩子们自由发挥。比如“一起坐电车去儿童会馆”这个题目,就要提出这样一 些问题,去儿童会馆干什么?自己要准备什么东西?电车在哪里坐?乘坐电车时的规矩是什么?从开始订立计划到实施,直到最后总结,都由孩子独立完成,老师只 负责指导和保证安全。日本文部科学省还明确提出“为了让孩子们将所学的各门各科独立的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地运用”,要求在所有的小学和初高中设立一门名为 “综合学习”的课程。小学三年级以上每周3小时,初中每周2至4小时,高中需修满3至6个学分。综合学习是没有教科书的课程,由学校安排有特色的实践活 动,比如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使用电脑、参观工厂观看物品的制作过程、跟面包师傅学做面包、去养老院打扫卫生照顾老人等等,涉及范围极广。

   美国的孩子喜欢冒险,非常喜欢去尝试新鲜的东西。针对学生的特点,美国的学校一般都设有一些供选修的劳动课程,如电焊、机械加工、农业和牧业等,这些课 程不但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培养孩子们对劳动的热爱。在课堂上,孩子们不是光学理论,还要亲自动手去实践,如修车、种花种草等。与国内不同 的是,孩子们参加这些课程都是出于自愿,也就是说孩子们自己真正想去尝试,而不是学校强行规定。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参加捡垃圾、慰问老人等志愿者活动时,五 年级的克里斯汀告诉记者:“只要我喜欢,我就会去,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工作是不是很脏、是不是很累、老师会不会表扬这样的问题。”

  劳动可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德国人家家都有个“小工厂”。邻居克莱门特家的“小工厂”设在地下室里,大概有十四五平方米,中间摆着一个大工作台,工作台下面是许 多个小抽屉,里面装满各种规格的钉子、螺丝、垫圈、管件、电子元件和材料等。靠墙摆放的一排工具柜就像个工具展览馆,从简易工具到现代化工具,从木工、瓦 工工具到钳工、焊工工具应有尽有。“工具多有好处,会促使人自己动手,让人变得能干和勤奋”,克莱门特说。实际上,克莱门特家的2层小楼除了设计和建造需 要请人帮忙外,其余的如房屋装修、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和安装等,还有刷墙、铺地板、拉电线等都是他们一家三口的“杰作”。此外,他们家里的汽车、游艇、家 用电器或者上下水管道出了问题,全都是他们自己修理。

  大 概是从小就体验到了自己动手的乐趣,很多日本人成年后也保持了这种爱好。日语里面有一个词汇叫“星期天大工”,“大工”一般指从事建筑业和装修行业的工 人,他们通常头上包着白毛巾,脚穿木屐,身上沾满了涂料和泥浆。“星期天大工”是指平时上班,周末休息时在家刷墙、修地板或者打家具的人。有些“星期天大 工”家的车库就像一个小型车间,各种工具应有尽有。记者拜访过一位医生的家,客厅中有一张原木的长桌,刷了一层亮漆,看起来古色古香。板凳更是独具匠心, 废弃的汽车座椅安上四个转轮就成了一张常见的靠椅。他骄傲地对我说,这些都是当“星期天大工”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义务劳动回报社会

   德国人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不仅体现在自己家里,他们也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劳动。德国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每周有2小时以上的义务劳动才能算品行合 格。一个叫马库斯的初中学生给记者看了他的“好人好事”记事本:帮助邻居孤寡老人扔掉客厅里一盆笨重的仙人掌;在超级市场里帮人拎购物袋;给残疾邻居送鲜 花……如今,做“好人好事”已成为德国的新风尚。

  为了迎 接老龄社会的到来,德国实施了一项名为“储存时间”的特殊公益劳动政策。其基本内容如下:公民年满18周岁后,应利用公休日或者节假日到老年公寓或老年康 复中心为老人义务服务,做些清洁工作或者陪老人聊天、下棋、打牌等;参加这项老年人看护工作的义务工作者可以累计服务时间,待年老后可以享受同等时间的义 务服务。

  在日本,强制性的义务劳动很少,通常各个家庭或 单位都会自觉地负责其周边的环境卫生。孩子们的义务劳动主要是去养老院,做一些清洁工作或者跟老人们交流。虽然是义务劳动,但对孩子们来说,去养老院本身 就是一种新鲜的体验。每当遇到灾难,日本人都会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援助。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曾有人步行了10小时前往灾区当志愿者。近年来,美国人义 务劳动的内容也有了变化。美国志愿者大都提供一些脑力方面的义务服务,如帮助低收入家庭报税、帮助新移民适应新环境、提供基本的技术培训或者心理帮助等。

  技术工人受到重视

  一位日本朋友是开字画店的,经济条件非常优越,他唯一的儿子却专门跑去很远的地方学做“大工”。记者好奇地问他夫人,怎么肯让儿子去呢?夫人面露喜色地指指脚下的地板,告诉我说,这是上次儿子回来探亲时铺的,虽然有点歪歪扭扭,但说明他在努力。

   在日本,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工业技术工人,都会获得社会的普遍尊重。也许是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在中国社会中不起眼的工作,在日本却成为孩子们憧憬的 对象。在前几年的儿童理想问卷调查中,大工、厨师等职业在男孩的梦想中高居榜首。女孩子的梦想以当护士或者面包师、开花店居多。在日本,这些职业并无高低 贵贱之分,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而且实际的收入也不低。一些有特殊技能的工种,比如电焊工、车工、铣工等,他们的收入要超过一般行政工作人员。

  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原来是一名普通技术员,读大学时曾因外语不及格而留级一年。进入岛津制作所19年,他才刚升到线长的管理职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结果一举震惊世界,由普通员工变成了诺贝尔奖得主。

   德国之所以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除了企业拥有完善的质量体系及德国工程师的完美追求外,最重要的因素是德国拥有一套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如战后联 邦德国第一位总理阿登纳所说,“职业教育是全民族的事业”。德国联邦劳工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德国有各类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9727所,在校生 260多万。虽然德国国内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可是对那些技术熟练的工人来说,他们的双手就是生活的保证。宝马汽车公司的高级技工舒瓦茨说,德国职业学校实 行“双轨制”,70%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这种制度锻炼了自己的技能。进入宝马公司后,通过再培训及自己的努力,他已成为公司的 “汽车医生”,年收入达10万欧元。

  美国的社会分工很 细,白领和蓝领的界线很分明,但不管你是白领还是蓝领,美国人更钦佩的是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尊重的人。在一些美国企业,蓝领工人,特别是技工很受 尊重。企业为了发展,非常重视蓝领工人上岗前的培训,同时也十分重视对他们的再培训。在一些公司,蓝领工人可以重返校园学习新知识,他们的再教育费用全由 雇主承担。记者有位朋友在美国一家锻造工厂工作。因为竞争激烈,他所在的工厂从150多人缩减到了50多人,主要的生产都转移到了中国。但是,美国工厂留 下来的全是“精兵强将”,个个都是高级技工,他们制造的锻造件技术含量非常高。企业对他们的技术要求都很高,并经常出钱让他们去接受培训。▲

    《环球时报》 (2006-04-27 第07版)

阅读(160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