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82546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10-01-13 20:45:56

屋漏偏逢连夜雨

1993年,华为公司C&C08项目组的硬件项目组组长陈会荣习惯每天下午两点钟睁开双眼,连续几个月大家几乎都是清晨返回民房。无论在硬件组还是软件组都有一批夜猫子,黑夜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工作时间,这时没有人来打断你的思路,没有人和你争抢分析仪和示波器。

当时已经是1993年5月了,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样机已经问世,但性能非常不稳定,在基本测试时它像一位撒娇的小妇人,经常让人捉 摸不透。"一定有什么原因隐藏在深处!"张宏仁是陈会荣的搭档,他们俩接下来将一种叫逻辑分析仪的设备接到交换总线上,逻辑分析仪就像一部连续拍照的相 机,将交换总线上沿时间方向行驶的信息快速记录下来用以分析,是硬件工程师最得力的工具之一。当分析仪的插头接到总线上时,整个系统的工作似乎都正常了。 陈会荣打赌说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把几根电线焊到了总线上,张宏仁坚决不相信这会奏效。当天快亮时,这台拖着几根电线辫子的机器似乎运行得很正常, 陈会荣赢了,接下来几天大家的早茶都是由张宏仁掏腰包。

在研发部的另一侧,万门机硬件设计工作也正在紧张进行,这时刚完成光传输的模拟电路和码型电路设计,对整个高速32Mb/s系统能否在技术上实现谁 都没有底。万门机硬件负责人余厚林和几位工程师整天在摆弄着可编程器件和示波器,用尽各种办法想把对高速时钟和信号线的干扰去除。初步的结果非常让人沮 丧:整个C&C08交换机的母板像一个巨大的天线,将各种干扰源都引入了,高速信号无法有效地再生。余厚林几个星期一直苦思冥想也没想出个有效的 办法。

在C&C08交换机的控制结构上,李一男最初做的万门机方案是考虑采用类似于上海贝尔、日本富士通的总线的方式,那时候公开的总线标准速度 最快的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的Multibus II总线,所以李一男决定用Multibus来实现万门机。由于最初方案采用了美国英特尔公司总线产品,华为研发部因此第一次订了近20万美元(相当于当 时200万人民币)的开发板和工具,为了赶时间,华为公司全权让研发部订货。但后经研发部再次会诊和进一步研究了几个月,大家又认为采用该产品不合适:华 为根本就没有技术能力来实现这么快的总线。20万美元的开发板和工具全白订了!

在1993年中期,正是华为公司财务状况非常紧张的时期,许多急需的元器件都因为没有资金而无法马上进货,为了一批已经没有太多用的开发板和工具再 花费这么多钱已不可能。每天上班年轻的李一男听到电话铃声就紧张,产品尚未成功却已让公司负债,他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后来,在郑宝用的努力下,仅赔偿 了供应商20万元人民币,为公司挽回了不少损失。

华为公司各级主管都深知项目组承受的巨大压力,大家在不同场合为项目组打气,没有丝毫责备或惩罚订错了开发板和工具的李一男和工程师。这种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一直贯穿华为公司的发展史,即使有些项目不太成功,华为公司也会继续在各方面给予支持,从不以一时之成败论英雄。

华为公司为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开发平台,目标就是要做出实用的产品。在C&C08交换机开发的时候,尽管华为公司穷得都发不出来工资,但在产品开发的投入上是大把大把地花钱。上百万元的逻辑分析仪、数字示波器、模拟呼叫器等最新的开发工具应有尽有。

令工程师们印象最深的是电路板的开发。刘平在上海交大工作的时候,开发电路板,为了省钱,电路图做好后,先要用面包板搭一个试验板,测试好后再投 板。但在华为,为了赶进度,电路图设计好以后,马上就拿到香港,以双倍的价格加急投板,一个星期就拿回样板。调试修改后又马上投第二板。就是这样,快速聚 集所有的力量在一个产品开发上,才有了C&C08的成功。

按计划在一个月以前C&C08 2000门模块局就应装到现场,但当时C&C08 2000门机的系统工作尚不稳定,现场装局一拖再拖。C&C08 万门机系统基本试验都未通过,整个开发部的工程师都忧心忡忡。开发部各项目经理都向任正非保证有信心把任务完成,任正非在客户面前依然充满信心地介绍数字 机的最新技术,但从任正非那充满疲倦的脸上观察,可能他的内心也曾怀疑过开发部的这一群年轻小子是否能成功。

阅读(1302)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