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9-12-22 23:51:20
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面临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金融业、农业、工业、社会保障、财政、税
收等,在具体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时,罗斯福政府实施三项互相联系的调控措施:直接救济失业者,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立法保护失业者。
面对大危机造成的庞大的失业群体,罗斯福新政从实行“直接救济”,推行大规模“工赈”政策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推出“社会保障法”。这三项调控措施,互相联系,确保了当时美国人在历史上最需要的工作和安全,适时地缓解了失业的压力,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在根据罗斯福新政设计自己的未来吗?
据官方统计,2009年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就业资金420.2亿元,比上年增加168.12亿元,增长66.7%。
一是实施促进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如:对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
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等。二是发挥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在农林水利等政府公共投资工程建设
中,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三是加大就业援助,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四是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培训力度,实施好特别培训计划,鼓励企业在岗培训。五是运用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财税政策,支持中
小企业和服务业吸纳就业,促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另据
此次参加“新农保”的农民,只要年满60周岁,符合相关条件,均可领取基本养老金。这意味着“新农保”养老金的领取时点,已统一为60周岁。换句话说,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新农保”新在增加了对农民养老的“财政补贴”。中央财政2009年拟安排30亿元,对不同省份将按照基础养老金不同标准给予补助,这个补助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具
体而言,中国就业制度改革与罗斯福新政有四个共同点:一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实施直接救济和间接救济,将调整产业结构与供需关系相结合;二是以工代赈,将个
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三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刺激消费,将增长的收入转变为现实购买力;四是启动拉动内需、
最终形成生产持续发展—消费长期旺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
但是中国就业制度改革与罗斯福新政不同之处,是此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失去了三个最好的机遇:一是当前世界经济放缓、外部需求收缩,中国失去最后的“搭便车”的机会,停止了过渡消费;二是国际经济整体下滑,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中国只有拉动自己的内需;三是4万亿投资结构问题没有改变,复苏太快,带来新的产能过剩。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然而,相对于投资的快速增长,消费增长偏慢,消费领域自身还存在着一些结构问题。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制约消费结构升级进程。
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宏观经济形势都决定了必须确立,并且长期坚持以居民消费为主,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
农
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是造成农村地区消费总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广大农村居民为了子女教育,预防养老和医疗的需要,不得不增加预防性储
蓄,减少当期消费,使得农村消费市场难以启动。中低收入阶层是消费总量扩张的主要群体之一,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蝇低收入阶层形成的购买力有限,影响了消费
总量的扩张。
中
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和社会保障预期的不确定,已经成为制约国民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关系着居民的养老、医疗和预防性储蓄,从而影响到居民
的消费行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居民的消费结构。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达到能够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提高保障水平,促使居民增加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从而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启动多元消费市场。
因此,中国拉动内需的重要支撑在于社会保障,提高人民福祉,将面临四大长远任务[1]:
一是加快弥补制度缺失,构建健全无漏洞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促使其完备化;二是尽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定型、稳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制度
的公平性,最终促使其真正公平地覆盖全体国民;四是不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着力维系国民的生活安全,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