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unix首页 | 论坛 | 博客
  • 博客访问: 4974617
  • 博文数量: 1696
  • 博客积分: 10870
  • 博客等级: 上将
  • 技术积分: 18357
  • 用 户 组: 普通用户
  • 注册时间: 2007-03-30 15:16
文章分类
文章存档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2年(43)

2011年(17)

2010年(828)

2009年(568)

2008年(185)

2007年(51)

分类:

2009-12-12 04:01:57

(二十四)
        历史和现实往往就是这样,当一个人或事物不再产生作用,或者起的作用不是很大了,就将被无情地抛弃掉。故事的最后就是,秦国的变法改革深入人心、使国家开始走向了强大,可是从秦惠文王到很多黎民百姓,都打心眼里想把这场改革的推动者——商鞅,早除之而后快,各有各的原因:
         国王感觉商鞅的权力和影响力太大了,功高震主;
         老百姓因为犯法而被商鞅杀的、至残的、受羞辱的,不计其数,想复仇(换成我,也会这样想);
        二十年来,一直被以商鞅为首的改革派排挤和打击的秦国老氏族们,则更是视商鞅为眼中钉(这种情况很像是19世纪末期的德意志帝国对待“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样,俾斯麦出谋划策,为国王威廉一世统一了德意志并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可是他因为权倾朝野,同样被新国王和新大臣们打击排挤出了政府);
         其它的国家,因为看到商鞅变法使秦国开始强大起来,尤其是在军事上开始不可一世 ,所以也对商鞅心有余悸,也派使者去唆使秦国内部的保守派大臣去诛杀商鞅。  
        连秦孝公的大哥赢虔将军也怀着对商鞅的深深仇恨,向侄儿秦惠文王建议说,只有杀掉商鞅,秦国的变法改革才能继续延续下去——因为有的人都在恨商鞅,只要商鞅还活着,老百姓就会自然对商鞅变法怀有抵触心理,而杀掉商鞅就可以消弭人们的仇恨,变法改革就能够少受很多阻力。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他是对的,人们确实因为商鞅的死而更愿意地接受了新法。从理性上讲,他说的确实合情合理,但从感性的角度上讲,很少有人能接受。无奈~
                                                                                 (二十五)
        后来,秦惠文王开始了他上任以来的第一次人事调动安排:派国防部长车英带了一批部队(还包括秦孝公在世时派去保护商鞅的一支近卫军)去秦国北方(陕北)抗击匈奴骑兵的侵扰,又命令国都咸阳市长王轼暂时下岗,让他静下心来想想怎样使秦国增加人口(当时秦国四处征战,地盘倒是扩张了不少,但人口就显得不够了,找不到足够的士兵来守卫广大的土地),然后又听从商鞅的建议,把原先因为改革需要而排挤出中央政府的一批老臣,重新又调回了朝廷(商鞅意在引出这批改革反对派继续兴风作浪,然后将他们斩草除根,彻底除掉变法改革的后患)。 
        不注意看的话,这些措施确实挺合情合理,符合实际需要,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一步步削弱以商鞅为首的改革派的权力——国防部长车英和咸阳市长王轼都是拥护商鞅的,是改革派的忠实追随者,把他们一个调到远方、一个暂时撤职,再调走商鞅的近卫军,其实就相当于祛除了商鞅的羽翼;让那些反对改革的老臣重新回来做官、掌握权力,秦惠文王就完全可以随时借他们的手去除掉商鞅,自己则不用担任何罪名,到时候只要把罪名安在他们身上就行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惠文王的心机是深不可测的,是个深谙政治权谋的人,那么以后肯定也能以这种手段去成功地驾驭自己的臣民,去挑拨离间自己的敌人! 
                                                                             (二十六)              
        在商鞅临死前,秦惠文王同他作了一次意味深长、有关秦国未来走向的谈话,商鞅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人事管理的安排:由于秦孝公的大哥赢虔将军明大局,比较有头脑,但心胸狭窄,因此只可安排他作为参谋,而不能给予实权(负责他很容易排斥异己,搞专权),但为了平息他内心中对于自己掌握不了实权的不满,可以提拔他的子女,分配给他们一些实权;商鞅死了之后,对变法改革深怀敌意的老臣们肯定会对新法反攻倒算,并且可能会在他们自己的领地内,联合外敌来共同对秦国搞破坏,最终会使秦国的强国之路毁于一旦,因此国王可以安排国防部长车英等拥护变法改革的高级军官,带兵去这些老臣的领地里镇守住他们(凭历史经验,我认为可以先不打草惊蛇,先放任他们搞破坏,等他们的实力充分暴露出来之后,再派兵将他们一网打尽);而车英他们剿灭这些保守派老臣后,他们自己的精力也将会耗尽得差不多(可能意思是指年纪大了),所以还应该提拔一批新的人才来驾驭秦国的未来。商鞅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向国王举荐了“外圆而内方”的樗里疾(武关的太守)与司马错(攻打河西高原时的秦军一大将),分别作为秦国未来的首席大臣和国防部长的接班人选(后来几十年中,这两人果真成为了秦国的一代顶梁柱)。
        虽然这次段谈话完全是剧本作者编的,但它里面仍然饱含了比较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很有启发作用,也让这段故事的结局,有了一个悲壮而感人的收尾。最后的结局——商鞅在大雪纷飞中,被五马分尸,但在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士兵与老百姓,还在继续为了振兴秦国而奋斗不已。
(二十七)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经过近半年的时间,终于把这部电视剧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如果有电脑的话,真想一口气把它搞定,但这样我就不可能有时间对它产生这么深刻的感触与共鸣、从里面感悟到这么多的道理了,即便看完了,也会对它是很大的浪费。在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以及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耳边总是回荡着里面那几首充满忧郁和悲壮的插曲,脑里也经常会回想着里面的感人片段。 
        确实,如不计其数的网上观众所说,这是一部好片子。对我而言,它里面几乎每一步都充满了博大精深的谋略,以及感人至深的悲壮。从它那里,我经常融入到深深的感动中。当看到商鞅初到贫弱交困的秦国,向秦孝公预言秦国可以在未来称霸天下时,我哭了;当看到商鞅在秦国搞变法改革大功告成之后,回到崤山见到与自己分别了20多年的妻子孩子,他们相见流泪时,我哭了;看到秦孝公在民间找到与自己失散20多年的儿子,两人相视,强忍哭泣时,我哭了;当看到秦孝公的母亲去世后,秦孝公伏在去世的母亲的床前泪如雨下时,我又哭了…… 
        其实,自己心里也清楚,这部电视剧有很多的感人情节都是虚构的,而且我不能接受的一点就是,它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态度,把成功者(比如商鞅)塑造得完美无缺和感人,而把一些失败者(如魏国的公子卬)描绘得无能而又可恨,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试想,如果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本来自己不是坏人,但后人偏偏因为这失败,把自己说成是个可恨的人,自己会是什么感受?没有任何人是完美无缺的,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商鞅是成功地使秦国变强大了,可是他的人格却是有很大缺陷的,他残酷,做事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破坏道德:为了方便秦国管理老百姓,他不惜用极残酷与苛刻的刑罚来摧残老百姓;为了率领秦军夺取河西高原,他欺骗自己过去的朋友公子卬,用摆鸿门宴的手段抓住了他,当夺取了河西高原后,他又冷酷地把他杀了,而根本不是像里面演的那样,用深谋远虑的智慧取得胜利。我很怀疑商鞅可能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被周围的人经常欺负与侮辱,所以才对人这么不择手段。 
        所以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部电视剧,不要被里面那些虚假的感人情节误导。然而还是能够深深地感觉得到,里面的演员都非常非常投入,像是在玩真的一样,他们把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演得不是一般的感人至深,我很钦佩他们的这种投入精神和技巧。不过也正因为太投入了,给人感觉比真实的还真,换句话说,有一点假。 
        但是,对于秦孝公这个人,我却是感触最深刻的,他所处的时代是秦国濒临灭亡的时代,因此他的内心世界也就注定了将要很复杂和动荡——为了振兴国家、给国家拼命争取到足够的生存空间,他既对敌人要忍辱负重,又要为秦国奋发图强;既要为商鞅的变法改革提供各种条件、顶住各种压力,又要为此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比如担心万一变法改革失败,断送秦国的未来,等等);还要不断地在战场上指挥作战,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这么复杂的心境,这么多的痛苦与忧虑,又有谁人能知晓、谁人能体会?对于秦孝公,他只能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承受与忍耐着这一切。可以想象,正因为对自己的国家承受了太多的担忧和痛苦,所以他不得不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扑在了振兴国家、强兵富国的远大事业上,以确保万无一失。这样,他也就无暇顾及其他了。所以可以想象,他的一生很可能过得很孤独,但历史也证明了,他的一生拼搏得波澜壮阔! 
        我想,像秦孝公这样孤独的奋斗者,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在这个社会中都还有很多~ 
        秦孝公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命运充满深深的忧虑,以及他和秦国人民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而呕心沥血、费尽心力,展开了慷慨激昂的悲壮抗争,让我深深地被震撼和感动了。我很佩服他们这么在险恶而绝望的环境中,还能够拿得出这么大勇气的这种魄力。由于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处境和所作所为,我很容易对这种反抗命运的悲壮抗争产生很强烈的感触,我想,它让我找到了很难找到的同感,像是一位知音一样,激励了我。 
        此外,里面最吸引我的也有各种精深的谋略,包括充满深谋远虑的智慧和具有远见卓识的眼光。除了在前十篇里写的对这些智慧的感悟而外,一些主角的话语也包含了值得回味的智慧,比如商鞅说的“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治世不一道,便(变)国不法古”,反对商鞅变法的保守派老臣甘龙说的“飓风过岗,伏草唯存”,都包含了深深的历史哲学和处世道理在里面,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阅读(631)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